A033记一次方剂复习

前言

最近开学步入正轨,门诊、急诊、选修课轮番转,我还想有空再去夜班急诊学习,压力慢慢上来了,本号更新频率会大幅下降

但是!有另外一个号专门写童话故事(应该可以算童话吧),算是派遣压力的一个渠道,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经过

近日备考方剂考试,刷到一个考点:左归丸、右归丸

方剂学当年学得稀烂,隐约记得这两个丸一个主阳,一个主阴。

记不清就看笔记,左归丸主肾阴,右归丸主肾阳。哎不对啊,不是左升右降,左主阳又主阴吗?

遇到不懂的中医问题,先问某师兄

2023-09-15
:man_student::师兄我想到一个问题,左为阳右为阴,为什么左归丸是补阴的,右归丸是补阳的?
:man_teacher::左阳右阴是来源于左升右降,肝升肺降,左归丸原文说的是填补左肾之阴,和脉上左尺脉肾阴相对应

哦哦,原来左升右降和左归右归说的不是一回事儿,我懂啦(我认为我懂了)!

隔了几天,我又想起这个问题,不对啊,那为啥左脉候阴,右脉后阳?再问师兄就不好意思了,翻翻书吧,原文出自《景岳全书》,我直接检索左归丸右归丸原文,摘录如下

《景岳全书 卷五十一德集 新方八阵 补阵》
左归丸四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不守舍,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右归丸五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这一段只验证了左归丸补左肾阴,右归丸补右肾阳,不够,继续查

《景岳全书 卷五道集 脉神章中 部位解二》
左寸 心部也,其候在心与心包络。得南方君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神明清浊。右寸 肺部也,其候在肺与膻中。得西方燥金之气,肾水受生,肝木受制,其主情志善恶。上二部,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关 肝部也,其候在肝胆。得东方风木之气,心火受生,脾土受制,其主官禄贵贱。右关 脾部也,其候在脾胃。得中央湿土之气,肺金受生,肾水受制,其主财帛厚薄。上二部居中,所以候中焦也,故凡于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左尺 肾部也,其候在肾与膀胱、大肠。得北方寒水之气,肝木受生,心火受制,其主阴气之寿元。右尺 三焦部也,其候在肾与三焦、命门、小肠。得北方天一相火之气,脾土受生,肺金受制,其主阳气之寿元。上二部,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于腰腹、阴道及脚膝之病,皆候于此。

这段验证了脉诊就是这么候,左肾阴,右肾阳,不够,继续查。恰好下文就提到了

《景岳全书 卷五道集 脉神章中 部位解二》
或问曰:何以右尺为阳而属火?曰尺为蛇武之乡,而地之刚居西北,所以手脚之右强于左,是即左阴右阳之义也。此篇尚有详论,具载《类经·求正录》中,所当参阅。

转战类经,展开说说:eyes:

《类经图翼 求正录》
唯是五脏各一,独肾有二,既有其二,象不无殊。譬以耳目一也,而左明于右;手足一也,而右强于左。故北方之神有蛇武,蛇主阳而武主阴;两尺之脉分左右,左主水而右主火。夫左阳右阴,理之常也,而此曰左水右火,又何为然?盖肾属子中,气应冬至,当阴阳中分之位,自冬至之后,天左旋而时为春,斗杓建于析木,日月右行合在亥,辰次会于 訾,是阳进一月,则会退一宫,而太阳渐行于右,人亦应之,故水位之右为火也。且人之四体,本以应地,地之刚在西北,亦当右尺为阳,理宜然者。

emmm,我能理解且认可的理由是,人是右撇子,右边强左边弱,所以右为阳左为阴。其他理由我理解不了,更无法认可。

师兄:左肝欲升必使之有源,肝肾之阴即是,体阴而用阳。右肺欲降必使之收敛,曰肃,与肾之封藏固摄之力相合,肾不纳气而气短即是肾气虚之极致,故肾阳在右。

师兄这个解释我更信服一些,到这里已经花了足足一个小时了(中间看到的其他无关文献就不提了),我觉得自己有点钻牛角尖,理解多少是多少,点到即止,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后文

最近师兄写了篇文章,进一步探讨左升右降:arrow_right:“左升右降”的底层逻辑

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又讨论一次

:man_student::左升看明白了,心肝为升,是发散,让能量出去,右降没琢磨明白,肺为什么是降呢?
:man_teacher::我觉得是呼气时胸腔负压帮助右心回血,但是心跳呼吸本不同步,所以只能说呼气是这样,吸气时帮助心行血,吸气就加压,帮着送血,但是心脏力量太强同样被忽略
:man_student::那肾主收藏呢?
:man_teacher::joy:直接把中医生理学干透了是吧,我想想,应该跟肾的重吸收有关
:man_student::以师兄的理论来阐述,肺肾能不能理解为维持血管的收缩之力?我们之前讨论,肾气肾阳不足,脉摸起来有涣散的感觉
:man_teacher::那是血管紧张素,肾上腺主肾阳

emmm大家可以看出来其实我们还没琢磨明白

但很多问题一时半会儿就是琢磨不明白,能力有限,或者思路有偏(中西结合这条路可能跑偏了?内证的路可能更合适?)无论如何,思考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不停的提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锻炼大脑,如同磨刀。

当真正遇到一些问题要立马做决定时,快刀子必然比钝刀子切得整齐麻利!

分享这次经过也是想分享一个观念:中医处处可学,不要把复习当成浪费时间,要不是这次机会,说不准我到现在都没系统翻阅《景岳全书》这部分内容。

不过钻研归钻研,备考归备考,别考不过呀:w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