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玉庐隐诀】浅谈《伤寒杂病论》相关的一些问题(一)

推荐词

对于伤寒金匮关系、方证对应、如何看待内经,如同棒喝

原文链接

正文

新读者请提前阅读《此公众号内容阅读须知》和《我是谁?

戳上面蓝字关注我哦~

因为笔者之前多发了几篇功法相关的推送(详见:《谈谈我练过的功法》和《仅中医人可看系列(一):再谈功法》),搞得现在微信后台全是来问笔者什么功法怎么样、怎么练、出偏纠正啥的。

emmm 笔者在最早的文章里已经写过了,各位如果想学功法,尽量不要在线上问(包括问笔者),真的很难保证质量。尽可能还是要去线下见面学习。线上交流只有一种情况可以尝试,那就是你知道你手机屏幕对面那个人非常牛,然后人素质又非常高

然后这里就有悖论了,一般非常牛又素质非常高的人,就不会在线上教你了,一般都让你想办法到线下去学习。所以总而言之,线上只能交流交流体会,想学还是线下去学

好了我们不要跑题了。其实虽然笔者写了几篇功法的东西,主要也还是应微信后台读者邀请而写。其实功法类的东西,在笔者的知识库里估计只能排 T3 这个样子。笔者主要还是搞大方脉,尤其是外感和内伤这块。学术上呢主要是汉唐的一些东西,主要是**《伤寒杂病论》,然后自己私底下又搞点易水学派、温补派和后世的一些东西。临床上呢主要研究全身性的代谢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这些,再加上一些西医的临床知识。所以其实功法,和艾灸这些一起,只能排第三列(T3)这样。

最近有零零散散几个读者在后台问一些比较 “时髦” 的《伤寒杂病论》相关的问题,笔者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这块东西笔者应该以后很少会在公众号讲,即使写也不会写太具体的内容,因为这块东西是笔者目前主攻的方向。之所以不多写,主要是怕误导别人,更不敢因为笔者万一写了错的东西,令师门蒙羞:X 老师怎么教出了这么个学生?

而笔者之前写的很多艾灸、功法的东西,只是笔者知识库里 T3 的东西。别人就算来喷笔者,笔者就说:反正我不是研究这个的,随便你们喷。但是伤寒金匮确实是笔者自己研究的,所以笔者一定会非常谨慎。

黄侃有句话:不到五十不著书(虽然他只活到了 49 岁)。费孝通也有句话:我一辈子就两篇文章。他们是笔者的偶像。笔者对自己深入研究的东西的态度,和一般中医从业人员有天壤之别。

因此在今天这个 publish or perish 的年代,笔者这样的 “二愣子” 其实很难生存,也请各位读者遇到其他像笔者这样的人的时候,多点宽容。

日常惯例叠甲:

1、教科书里写的很明白或者学术界已经有比较统一的认识的东西笔者肯定不讲了。笔者写出来的肯定是有学术争议的东西,你要是不同意可以公众号后台回复交流。别看到啥就喷,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素质高一点

2、有些话说出来容易得罪人,所以尽可能都改成 “XXX” 了。想知道到底是啥,可以交流。

3、学术和临床是有所不同的!!!

这个在临床学习过或者自己已经开始从事中医临床的读者应该有所体会。本科前几年的同学可能体会不多。笔者在这也不多说了,懂得都懂。

怎么看待方证学说?

这是这个时代学《伤寒杂病论》绝对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也是非常非常尴尬,带有一种 “政治正确” 因而难以让人直接面对的问题。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观点。

笔者不想把这个公众号搞得非常学术,这样各位读者看起来也很累。但是搞清楚一个问题之前,首先还是应该圈个范围,便于讨论。方证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方证相对(主要啊,我知道还有方证相应,方证相关啥的),那么笔者对方证相对采取如下定义:

设证候集合为 A,方剂集合为 B。那么存在某种对应法则 f,集合 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 a(某证),集合 B 中都存在与之对应的元素 b(某方剂),即 f(a)→b。

首先第一点要承认,方证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因为在理论上,方剂集合 B 里的内容是有限的,因为中药的总数是有限的,因而中药的组合也是有限的(虽然这个数字很大)。因此针对某一个证 a,一定存在一个最优解 b。这是方证对应的理论上最优解,在这个层面上是可能的。

然而临床是真实的(看过笔者上一篇文章《【玉庐】教师节特辑》的读者对这句话会印象很深刻)。有很多现实层面的因素在阻挠这个方程 f。笔者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疗效判定是判断 f 的唯一标准。简单地来说,如果 b 方剂对 a 证无效,这显然不是 “方证相对”。但是如果某 b 方剂对 a 证有效,这就代表这是方证相对吗?显然不是。“有效” 的范围太大了,更何况我们还有痊愈、显效、有效、生活质量提高等种种疗效判断标准。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到底哪个 b 方剂才是 a 证的最优解?

此外,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我们可供选择的中药数量和可供选择的方剂数量,对于疾病来说其实是相对匮乏的(常用中药就那么多,这就更加限制了其组合成的方剂数量)。因此现在北大也有很多人,到今天仍然在拓宽中药数量,比如搞海洋药物。

即使是最推崇方证的老师,在临床上也很难不去加减、合方。这也就证明了理想中的方证,也就是指 “通过某一方剂,恰好使某个异常状态下的机体得以痊愈”,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

但是没关系,中国人向来是很聪明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可以去无限去逼近它。因此我们有了 “方证对应” 的委曲求全版本,也就是现在市面上最多见的“抓主证”/“抓主症”。那这个东西大家就见仁见智了,不同的老师说出来的也很不一样。笔者根据后台大家的提问,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1、方证学说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

答:有,而且很大。一部分原因笔者在上文写过了,理论上这是成立的。此外,这个理论很适合小白学习,好上手。中医没落的其中一小部分原因就是 “难上手”。方证学说部分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然这个东西是个双刃剑。太简单的东西太普及(笔者将这些东西概括为 “便宜疗法”)就容易让很多中医学子认为仅仅这样就能治好病。其实不是的,要真的完全治好一个病人很难,而且要真正学会使用经方也很难。

“便宜疗法” 的坏处就是限制人的思维。而中医其实是个不断打破自己固有思维的过程。这个不多说了,以后有空开新的文章。

2、经方到底能不能加减?

绝大多数现在宣传的 “方证” 主要还是围绕经方,他们常常提出的一个点就是必须用经方原方,不能加减。那么经方到底能不能加减?笔者在这里说三个点。

到底是谁在用原方治病?

笔者在这里局限于中国人。日本人很喜欢用经方原方治病我知道。

笔者给大家讲个趣事吧。

之前某个中医讨论群(已解散)里,许多人对经方原方治病这件事情吵了好久,其中有个人举例说,X 中医 X 老师不是有本书么,叫做原方 XXX,这不是说明是可以用经方原方治疗疾病的吗?

马上下面有人回复:别逗了,我有朋友是 X 老师的学生。人家临床上并不是严格用原方,90% 的情况下都在加减。这本书只是拿自己临床上的几个恰好用了原方的案例,编在一起。说难听点就是割你们的韭菜罢了

没有其他意思,搏各位读者一笑。所以笔者在这里再问一句:到底中国谁在纯用经方原方治病?

张仲景的方子也是其他方加减过来的

真正研究唐汉以前的方剂、书籍的研究者都知道,张仲景的方子也有很多是 “别人那里来的”。比如越婢汤;比如麻黄汤和还魂汤、三拗汤等等。

换句话说,即使你在用经方原方,笔者依然可以说,你在加减

笔者不知道说经方不能加减的那些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仲景自己也在加减

第一,张仲景的很多方子有方后注,后面有加减。

第二,张仲景的方也是他自己其他方加减的结果,比如桂枝汤类方

第三,张仲景明确告诉了各位如何加减。《金匮要略 · 痰饮病篇》中桂苓五味甘草汤加减法等。

张仲景苦口婆心教你加减,你却否认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然后还自称是仲景传人。笔者也不知道说经方不能加减的那些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PS:

近现代提出 “方证” 的那位 X 老,确实自己有水平,但是只有伤寒和金匮讲稿那两本书能看,其他的书和那些自称是他学生写的书都看不了。这点是笔者和笔者身边很多人反复确认过的。

而且我们认为,他的那些所谓的学生,不论是他们的学术还是写书的水平,都达不到 X 老的水平,说直白点就是在给他老师蒙羞。明明自己也都是大三甲医院老主任们了,还天天挂着老师的名字写书,明显就是自己名号不值钱,割不动韭菜,所以挂个牌子招摇过市。

所以每次这帮学生发新书的时候,笔者和朋友们就在群里笑:“又来****给老师丢脸了,还搁着挂着名字出书呢。”

六经能不能治杂病?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老师说,六经能统领杂病辨治。笔者在这里说说笔者的观点。

首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确实是一本书的上下两部分。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本书是连续着写下来的

换句话说,张仲景在写《伤寒论》和写《金匮》之间,可能隔了很长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两本书实在是太不像了。比如以下几个点:

①《伤寒论》中只有三个 “”字,而《金匮要略》中遍布 “肺” 字,甚至有肺痿肺痈这样的专篇。

②《伤寒论》中主要为六经辨证体系,而《金匮要略》里包括了脏腑辨证、气血水辨证等体系。

还有其他很多点。如果不是有其他证据能证明这两本书都是张仲景写的,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同人写的书。

那什么样的情况下,作者会写出两本割裂的书呢?

这代表了什么呢?也就是说仲景本人是没有能力调和六经和脏腑、气血水等辨证的矛盾,也没有能力调和广义伤寒病和杂病的辨治方法。如果他可以,《金匮要略》就是六经辨证写出来的了

所以之前有人问笔者,能不能用六经统领杂病辨治,那笔者会回答 “你可以,仲景不可以” 或者 “你的六经可以,仲景的六经不可以”。

这也让笔者经常在思考,张仲景到底是什么时候接触到《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他看到的《黄帝内经》版本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还有无数问题,可能都得等着考古去发现了。

在这里笔者还想说一点。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引用《黄帝内经》,但是这件事其实很危险,有两个原因:

①《黄帝内经》本身就是很多后世理论的来源(这句话基于唯物史观)。你用后世理论的东西来验证《黄帝内经》里的东西,就如同数学上用大量基于公理的推论去验证 “公理是正确的” 一样,这在逻辑上是很蠢的。但在中医领域里很少有人了解这一点,大家总是用后世学习的一个知识,去论证《黄帝内经》有多么多么牛逼,本质上是本末倒置的。

笔者宁愿去看基于后世的理论去证明《黄帝内经》是错误的的文章。至于去证明《内经》是正确的?这需要你们来证明吗?

②《黄帝内经》是一本论文集,不是一个人写的,里面有很多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你在引用《内经》里的句子时,你必须要确定其他地方没有能反驳你的句子。

很多人干的事情,说简单点就是 “要断章取义” 节选自 “不要断章取义”。你其实不是在引用《内经》来证明自己,你只是在用自己来证明自己。

写在最后

暂时先写这两个问题吧。笔者最近在忙很多学业上的事情,也得写标书。

而且笔者现在线下门诊也比较忙,逐渐开始开展心理健康门诊。而且用的是功法、导引这块,确实也比较伤自己,身体上心理上都有。所以有的时候结束门诊还得调整一下。

但是笔者还是争取对大家在公众号后台的留言有所应答,并一定会保证每篇文章的质量,比如这一篇。之后会写写张仲景到底怎么治疗重病的之类的问题。

如果有读者认为笔者的文章质量不高,请一定要在后台喷我。

各位有啥关于《伤寒杂病论》想问的,也可以后台留言。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 “在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