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复脉汤)区别

伤寒原方炙甘草汤(人参、桂枝、生姜、炙甘草、麦冬、生地、阿胶、麻仁、清酒)主治阴阳俱虚,心脉失养

重用炙甘草及大枣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尽,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灵枢·终始》

剩下的药物除了补阳补阴以外

  • 地黄以强心
  • 麻仁通便防止加重心脏负担(便秘的话很容易加重心脏病)
  • 生姜预防外邪(外感也会加重心脏病
  • 酒通心脉,解阴药滋腻,提取药物成分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将炙甘草汤(复脉汤)广泛地应用于外感温热病、内伤虚劳与中风病、妇女经产诸病。其中最主要特点是更加重视本方滋补肝肾阴血的功能。为此,他常去姜、桂之辛热,或加白芍敛阴养肝,或加鸡子黄补心血安神,或加牡蛎敛汗固脱,或加鳖甲滋阴潜阳息风,或加乌梅、五味子化阴生津,将原来的通阳复脉法变为滋阴生液之甘润咸寒法,用于各种阴虚液涸之证,见舌绛裂纹、舌红若赭,口渴饮冷,虚风动厥诸症者,效果极佳

吴鞠通在叶天士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温病条辨·下焦篇》首列“加减复脉汤”,炙甘草汤去桂枝、生姜,加白芍,由炙而成(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治温邪由中焦传入下焦,伤及肝肾之阴,而致“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另外,亦治“心中震震、舌强神昏”“耳聋”,虽经汗下而“六七日以外,脉尚躁盛”,或“误用升散,脉结代、甚则脉两至者”,或“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者。

  • 以上诸症现,但病人却“大便溏”,则去麻仁加牡蛎,而成一甲复脉汤
  • “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则于加减复脉汤中加生牡蛎、生鳖甲,而成二甲复脉汤
  • “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上方更加生龟甲,而成三甲复脉汤
  • 病情进一步发展,所谓“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则于上方更加鸡子黄、五味子,而成大定风珠。

参考

伤寒论讲堂实录-陈明
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刘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