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论大黄附子汤

推荐词

最近复习发现的,最开始是好奇大黄附子汤温下剂为什么要用细辛,后来看书发现它治疼痛(细辛)

进一步拓展了寒实类疾病的认识

原文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这个方子也常用,“胁下偏痛”,偏于一侧痛。这个方剂不只治胁下,凡是偏侧痛,都起作用。古人认为这种病是寒实,热能实,寒也能实,前面《伤寒论》也有寒实结胸,这个寒实成聚,就是结聚了,它是偏于一侧、固定在那一边才有这个情形,所以古人都把这种病叫寒着于一侧,它要不是结实,它不会在一边待着的,古人是这么个看法。
脉紧弦,一方面主寒,一方面主实。如太阳病脉浮紧,它是实;脉沉紧、沉弦,沉为在里呀,就是里实而多寒,现这种脉。脉紧弦总而言之是寒,应该用温药下之,寒,虚寒不能够下呀,寒实也得攻,但是得用温药来攻,所以他用大黄附子汤。
在临床上常遇到关节疼痛,偏于一侧,我们一般用桂枝加术附。偏于一侧痛呢,你可以加大黄,但是大黄量不必用大,尤其骨质增生常有偏侧疼,好使得很,这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用,不只见于胁下。
大黄附子汤就是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附子、细辛都是热药,祛寒的。大黄是一个下药,下什么呢?下寒,因为(配伍的)附子细辛这两个药是温性药嘛。所以,我们看着是一种真正的寒实的状态。辨证怎么辨呢?古人通过实践,凡是偏一侧痛的,大概都是这种(寒实)情况,后头也讲了,阳中有阴——沉就是阴;紧弦就是脉有余,就是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这个病寒热错综,我们现在也可以这么体会。但是古人就是得出这么一种规律,凡是偏侧痛,古人认为都是寒实,应该用温药下之,这在辨证是很有用的。那么事实的真理我们怎么来体会它,那又另当别论了。但是这种规律是一点不错的,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用温下的法子,大概都是这种情况。这说的是胁下偏痛。
(仲景)他这个书好就好在这里,他把辨证的主要证候说出来,比如我们用温下法,什么病用温下法呀?寒实。什么样算是寒实?你现在拿脑子想不行,有一定的证候,凡是有偏痛,而脉偏紧偏弦,这就是所谓寒实,可用温药下之,大黄附子细辛汤。
但是不要限制它这几味药,腹中痛偏于一侧,胁下也是腹。如果是关节一侧痛呢,你搁这个(大黄附子细辛汤),它就不很相当了,关节痛要想办法治关节啊,药也可以变化。这个方子呢,假设腿的一侧疼,搁芍药、甘草,芍药、甘草治拘挛痛,那么脚挛急、下肢一侧痛,芍药、甘草配合这个方子也行,大黄附子细辛加芍药甘草。
总而言之,对方剂的运用,你要在基础上认识,在临床上就可以自己变化运用。变化运用的前提,是对一般的方剂得有(深入的)认识,不然的话,你就弄不清楚(如何变化应用)。这个方剂大家要注意,在临床上我们除了它的常规作用,还常常可以用它的很多变化,治其他的一些偏侧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希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