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mp.weixin.qq.com
“医者意也”
何为意?何为悟性?
“医者意也”,相信几乎每一位中医学子都听过这句话,而悟性也往往会成为大家学医路上的门槛之一。何为意?何为悟性?或许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服众的回答。坦白讲,我从未认为自己有学医的悟性,我在中医学习过程中,唯一与悟有关的,可能就是对比分析。对比同一位医家著作中的前后论述以及处方用药;对比同一流派的不同医家治疗同一病证 / 证候 / 症状的相关论述及处方用药;对比不同医家治疗同一病证 / 证候 / 症状的相关论述及处方用药,以期求同存异,找出共性的经验,发掘独特经验的特定适用情况,将这些知识化为己用。不过,这可能与传统意义上学习中医的悟性无关,更多的只是下苦功夫的表现形式之一。我的硕士、博士导师,赵进喜教授曾经说过:“如果你觉得一个人《伤寒论》学的比你好,那这个人在《伤寒论》上下的功夫一定是你的十倍以上。”如果对方只比你多学了一点,是根本不会觉得你和对方有差距。所以很多时候,听到老师说某个同学一点就透,很可能是这个同学之前就有着相关知识的储备。毕竟,悟性是很难突然提高或从无到有的,所谓顿悟,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强化自己的能力,在 “悟性” 可能提高的时候,把握住机会。因此,过分的强调悟性,可能只是故作神秘,而以悟性不足作为自己摆烂的托词,可能只是自我安慰。
现在有很多打着各式各样上古或超自然旗号的所谓中医梦想导师,报名,交费,开悟,学了就能立刻用于临床,瞬间提高临床能力。难道上古书籍就在他们手中保存或口传了几千年?难道扁鹊托梦,让他们有了内视之能?可是这些班一期一期的办,也没见谁能完全复制梦想导师的能力。于是乎美其名曰悟性不足,尚未开悟,需要修炼等等。我始终认为,如果一个医学知识是需要悟才能理解应用的,那恐怕这个知识本身就不够成熟、不够完善。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金钱去悟那些可能悟不到的知识,不如先去学学中医经典、学学历代医家的诊疗经验,学习这些真实可感的知识。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中医学子来说,真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可能就是本科阶段,毕竟研究生阶段有规培、有科研压力、毕业压力。中医学子,尤其是本科同学,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争取事半功倍而非事倍功半,先把实实在在的内容抓住,有余力的前提下,再去追求所谓秘法绝技。
此处,不得不提吕老的一位老师——海上三杰秦伯未教授。秦老是我祖父最推崇的医家,没有之一。在我大一自以为学会中医基础理论时,我曾经问我爷,我想看些课外书,有什么推荐的吗?我爷不假思索的回答 “秦老的《谦斋医学讲稿》”。在过去十一年里,我爷一共给我推荐过三本中医课外书,这本是最早的一本,也是最推荐的一本。诚然,这本书我前前后后读了 7 遍,整本书遍布我用各色签字笔做的笔记。秦老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非常发人深省的论述,其中一段的大致意思是,我们要重视专病专方或所谓特色秘法,但是不能仅仅以专病专方为主,而忽略了自己的中医思维,否则的话,这就是神方在治病,岂是我们在治病?这是一个快节奏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希望多快好省的达到既定目标。尤其是对于传统来说需要花费数年、十数年、甚至终生去学习的中医,每个中医学子更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独挡一面的临床技术。而基础知识的积累往往是枯燥的、无趣的,临床秘技、专病专方的学习往往是便捷的、愉快的,因为这些知识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整合消化,而是可以直接用于临床特定情况。但是,就如同秦老所讲,这到底是我们自己在治病,还是这些神方秘法在治病呢?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定专病专方和秘法绝技,而是要辨证的看待审证求因、谨守病机与神方秘技之间的关系,不因基础知识积累的繁琐而偏废,也不因专方秘技的便捷高效而偏重,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夯实基础经典,构建并完善自己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上,去广泛的学习一切有利于治疗患者疾病的方法,包括专方秘技。我在带教本科生的时候经常开玩笑,如果咱们就只学这些神方秘法,那根本不用高中毕业再学,幼儿园就可以来了,什么病,什么症状就用什么方,什么操作,如同画图连线,幼儿园水平即可完成。
医者意也,除了悟性之外,还常用于形容医生临床处方诊病中的神来之笔。常有人说,中医临床开药,很多时候是靠感觉,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种需要多年积累后的感觉,一种需要自身顿悟后出现的感觉。带教时,很多同学都是靠感觉去诊断、辨证、选方、选药。大家常说的是 “我感觉他应该用这个方 / 感觉他应该用这几个药”,但往往进一步追问却无法回答出真正选择这些方药的原因。我不是很提倡这种靠感觉或者靠悟性去看病,因为感觉该开某个方、某个药是不真切的,是可能出现偏差的,是存在偶然性的。如果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做出这种诊断、选这个方、开这个药、选这个剂量,即使效如桴鼓,这种感觉也是难以复制的,如此诊病,纵使天天焚膏继晷,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所以我在每次带教时,都会反复和同学强调,看病不能靠感觉,一定要讲证据,还要能够区分线索与证据的区别。在诊病时,要多问自己,为什么给患者下这个诊断、辨这个证、选这个方、用这个药、用这个剂量。首先要能说服自己,才有可能说服病人。明白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在获得治疗结果反馈时才能知道自己对在哪,错在哪。辨病辨证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患者目前的四诊信息、既往病史、辅助检查,支持自己得出因机证治结果的证据有哪些,不支持的证据有哪些,相互矛盾的有哪些,是支持的证据多,还是不支持的证据多,矛盾的地方是用兼夹合并去解释,还是用因果去解释,亦或是用反兼化去解释,亦或是无法解释。有时候,往往看似矛盾的地方,越是能解开疾病本质的地方,不能一看见矛盾之处,就用兼夹合并去解释。如果初入临床的中医学子能够按照这种方式去分析,那一定能得出在现有知识储备条件下,相对最“正确” 的结果。当然,这里的最正确不一定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因为受限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于有些四诊信息背后可能的病机掌握不足,或对一些可能一锤定音的知识点不够了解。但是,随着自己不断丰富知识储备、临床实践经历,一定能逐渐得出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
此外,我们还需要重视线索与证据的区别。在本科时,我听过某位专家讲座,讲看病的准确率,是这么说的。假设每个人运用一种辨证方法的准确率是 90%,那有是证用是方,有这些症状就用这个方,准确率是 90%。而你先用脏腑辨证,再用气血津液辨证,再用八纲辨证,那准确率就是 90%*90%*90% =72.9%,远不如直接方证对应。年少的我满脸问号,随之差点笑出声。现在有一部分经方家过分扩大了抓主症 / 辨方证的概念,忽略了症状背后的疾病,疾病背后的病机,无限扩大主症的适应范围。突出表现在,看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就用旋覆代赭汤,看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就用苓桂术甘汤,看见心中烦、不得卧就用黄连阿胶汤,不去分析患者复杂症状的因果关系,而是简单的用合病去解释,恨不得六经合病。我个人更倾向于将这些典型症状理解为线索,看到患者出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提示我们有选择旋覆代赭汤的可能,顺着这条线索,要去分析患者是否符合旋覆代赭汤的病机,是否以脾胃虚弱、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病机,而这一病机,我更倾向于理解为选择旋覆代赭汤的证据。如果仅仅是从症状到方一一对应,可能与神方治病、画图连线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线索很重要,证据更重要,不能把线索当证据,不能以感觉为证据,要以患者的四诊信息、既往病史、辅助检查为证据,以中医经典为证据,以历代医家(包括自己跟诊的老师)的有效经验为证据,甚至可以以自己既往的经验为证据,但是不能仅仅靠感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疑难罕见病可能就是无从寻找证据,可能就是要靠类比联系,靠感觉,正因如此,对于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寻找证据的诊疗过程,会成为治疗疑难罕见病时进行合理类比联想,得出可靠感觉的重要基础。
END
** 点击关注!**
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