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词
@玉庐 提出的问题,可供每日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原文链接
正文
新读者请提前阅读《此公众号内容阅读须知》和《我是谁?》
关注永不迷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写在最前面:
虽然笔者在《出诊信息公告》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微信只作诊疗预约用,但还是有人加此微信说要学什么东西。
请不要这么做。
目前已经有好几个加笔者微信叫我老师的了,如果还有,笔者依然只会这样答复你:
具体原因如下:
1、笔者没有那个能力,教不了任何人,当不了任何人老师。笔者只是略微见多识广,就把一些圈子里的事情抖出来和大家唠叨唠叨。
大家也不用太严肃对待,权当酒后玩笑,图一乐~
2、笔者自认为自己学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笔者知识点的70-80%都来自教科书,剩下的10%来自市面上都能买得到的书籍,最后10%-20%可能才需要一些别的路子,但是这些东西用到的机会不多,没必要“因小失大”。如果你真的要学习中医,建议先从中医教科书入手,它们阅读起来真的很容易!
3、笔者的一些学习知识,绝大部分人学也学不明白。比如笔者对于肾脏内科疾病诊治的知识,有一个“简单”的Word文档,也不多,几百页。里面大概是这样的:
这里面的内容来源于AJKD肾脏病理图谱(https://www.ajkd.org/content/atlasofrenalpathologyii) 、《肾脏病学》、《肾活检病理学》等资料总结而成。这些资料都可以免费获取,各位可以先尝试阅读一下。老实说你如果看不懂上面这些资料,那你根本不可能看懂更别说学懂笔者治疗肾脏病的思路。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绝大多数中医不敢把肾脏病写在自己的“擅长疾病”栏里而笔者敢的原因。
所以,别来加笔者微信说要学什么了。
好的,我们回到正题
正文开始之前先叠甲:
1、以下任何内容不针对任何个人。所有情节皆为“虚构”,如有雷同,原来你也是混圈子里的~
2、笔者尽量以较为客观的话语描述文中现象,尽量不偏袒任何一方。如果即便如此,仍有读者觉得自己被冒犯,那你多半是利益相关方。
3、在怀疑笔者的动机和立场前,请阅读《此公众号内容阅读须知》。
4、本文主要是给一些刚进入中医院校学习的学生,以及准备进入中医行业的人观看。
好了我们正式开始。
首先定义什么是阿Q胜利法。根据笔者读《阿Q正传》的理解,阿Q胜利法或者阿Q精神应该指的是一种自我欺骗或者自我安慰的行为,常见的就是自欺欺人和自尊自大的表现。
什么是中医学习中的阿Q胜利法,简单来说就是“因为XXX因素,我对中医的掌握/我的中医本领一定比其他人强”这么一种思想。而XXX因素,简单归类下,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家传/师承因素
根据笔者自己的观察,拥有家传/师承背景的同学,确实会在中医一开始的学习中占得先机,俗称“赢在起跑线”。然而中医的学习是一场马拉松,拼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
笔者也认识不少有家传或师承背景的同学。根据身边统计学,真正凭借自己的背景,一路领先,到目前为止能在临床甚至各项事业上均超过同龄人的,一只手数得过来。部分有家传的同学,往往因为自己的背景而骄傲自大,到最后反而不如那些踏踏实实学中医的同学。
对于那些有家传的同学,我想说,学中医就是自己的事,你的长辈能帮你一时,但是不能帮你一辈子。80年代以前,从事医学的人极少有“终身学习”的概念。你的长辈对很多疾病的防治理念,极大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如果你太注重家传/师承,反而会因此而受限。
当然了,有家传/师承的同学,在以后就业的时候可能还是能风光一些,可以在自己的介绍中写“家传中医”之类的标语。笔者也见过某些人在出生前,家里从医的长辈早已去世,本人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家传教育,但仍将“家传中医”写进自己宣传标语中。惺惺作态,令人不齿。不过目前市场上因为“家传中医”越来越多,逐渐成了卖方市场,这块牌子也越来越不好用了,有时还会导致反噬,建议各位同学慎重考虑。
二、学校因素
笔者身边这样的人比较少,但是确实曾经听闻,有些头部中医院校的同学,仗着自己的学校背景,嘲笑/讽刺一些非“老四所”在读的同学。笔者没啥可说的,只能说先学做人再读书。干这事儿的一般都是一些愣头青。
三、老师因素
这个因素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以至于一些在中医行业从事很长时间的人,有的时候其行为言语仍在有意无意地体现出这种“阿Q胜利法”。
这个就比较多了,因为笔者的部分朋友/同学利益相关,因此笔者不能说太多,归纳地说几个吧。
1、院校内中医。主要是一些名气比较大的老师,比如院士、国医大师等。
院士团队底下基本上都是做科研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国医大师团队底下究竟如何,很多同学可能还没有概念。因此市面上有许多人举着国医大师学生的名号吆喝。那实际情况是啥呢?
第一种,是打着国医大师名号的学习班。这个很多,全国各地都有,这是最方便的获得“国医大师弟子”称号的途径,无非花点钱。
第二种,是自称为国医大师的学生或者研究生。这个得看此人的年龄。如果是中年或中年以上的医生,那可能是大师早年间招的弟子,这样的人可能早年间真的能获得大师的经验,可能。
第二种中还有一种,是大师获得“国医大师”称号以后招的弟子,这个水分相较前面大很多。绝大多数情况下,招这些学生(多为联合培养)也只是为了给底下的小导师做科研课题用的“耗材”,本质上干的还是老鼠和细胞的活。你要问他研究生这几年从大师处学到什么经验,他老实一点可能会告诉你,其实没有多少直接和大师交流的机会,交流较多的就是各位小导师,能待的地方就是各个实验室。
究其原因,在目前国内这个评选机制下,很多国医大师在获奖之时,年纪已经很大了,能每个礼拜出出门诊就不错了,没有力气再去给学生进行面授。再者,大师评奖的基础,就是科研成果、经验总结相关的论文、专著。这些大师在获奖前,可能能写、能总结的经验已经弄得差不多了。所以目前国内很多国医大师的经验,有不少是底下的小导师出于“生存压力”不得不“编造”出来的。反正只是求个名头,大家看得也很清楚,大师这个年纪了也不可能再一篇篇校对底下人的论文。而且没有相关审查机制,杂志社、出版社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检查这些稿件,反而乐于接收、发表和出版。这些事情懂得都懂,笔者就不详细说了。
所以,各位同学如果你真要冲着某个国医大师或者啥别的名气比较大的老师,建议还是提前了解清楚。
第三种,在极少极少可能下,可能真的能出现一些“真正的”所谓入室弟子,关门弟子。但是这个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你能够绕开研究生统招考试,让高校、研究所为了你额外审批名额下来,让大师带你吗?这只是其中一种操作手段,其他的还有很多。如果你特别了解这些方式,或者你真的可以做到,那你应该不会看到这篇文章。
2、院校外中医(包括民间中医)。如果你对中医临床特别感兴趣,那确实这是条比较好的路。也因此,许多跟随院校外中医学习的学生心中就滋生了“阿Q胜利法”,有种自己学到了就高人一等的感觉。但还是那句话,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我也见过某个校外老师的师门中,明明老师教的东西一样,学生最后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所以老师的水平就和学校的实力一样,确实是一种资源,但是如果你没学好,那最后也带不走,也与你无关。
3、某些民国大师。许多人声称自己是某民国大师的再传弟子。和国医大师一样,这些学生,他们现在声称自己所继承的经验,到底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编造出来的?那些民国大师知道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会不会从棺材板里跳出来?这些问题都是个谜。
笔者之前所跟随的一位老师,为20世纪某著名中医经方名家的同事和学生,著名事迹就是一起进行过肝病的研究(不能再透露了),因此对那个时代的事情有一些了解。很多人通过书籍了解一些信息,便对那个时代的一些事情夸夸其谈。即使这些人和笔者碰巧输出了一些类似的观点,我们说的其实并不是一个意思。
简单的来说,如果你是中医学子,找老师之前最好了解清楚。如果你确实想做科研,那就找科研相关的老师;而如果你确实想学传统中医,那也得找相应的老师。
笔者就曾听闻过这样一件事。京外某中医高校附属某医院某科室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带教工作,深受一些希望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同学的喜爱。然而在某年过后,此科室突然转变方向,改为大力发展科研工作,搞得当年考入此科室研究生的同学直接傻眼。从此以后该科室在研究生圈子里风气变得很差,某些主任到现在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生源质量从此一蹶不振,每天都仍在给自己的学生施加压力。
可能有些搞科研的同学看到这里觉得不服气。笔者是这样想的:
1、笔者非常尊重科研做得好以及论文写得好的同学,这些观点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有所体现;
2、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一些想从事中医临床的读者,笔者认为这部分人占公众号读者的大部分;
3、绝大部分搞科研的同学可能不太相信,有和你同龄的同学一年在外面学习临床技术所花的金钱,比你自己做国自然实验上一年所花的课题经费还多(不包括实验室设备),但是这确实是存在的,所以也没必要碰瓷。天道酬勤,大家努力的方向不同罢了,没有对错。不过有的东西错过了,这一辈子就很难补上来了。
四、学历因素
是不是学历高,一定代表中医掌握得好呢?这个不用笔者解释,大家都知道。就拿笔者自己来说,笔者经常共同探讨中医问题的朋友中,有接近一半都是本科生。笔者也经常和本科同学说,这五年是学习中医知识最佳的时光,等到了研究生,绝大多数人就没多少时间看中医的东西了。本科生也有时间去四处跟诊,很多老师也乐意教本科生。而对于笔者这种老逼 ,再想去跟随某某老师学习,时间就比较碎片化,而且很多老师就可能会因为笔者的年龄和师承问题委婉拒绝。可以说,很多同学一生中中医水平的巅峰期,就在本科大四大五的时候。所以笔者挺喜欢和本科生探讨很多中医基础的东西。
字数有点多了,再写下去各位读者可能就没耐心看了,先这样吧,还有漏的以后再补充。
写在最后
笔者想对很多中医同学说:
1、笔者不反对对比,但尽量比一些能比的,有意义的东西;
2、希望各位能在比较中提升自我,别为了比较而比较;
3、痛苦的人总是携带傲慢与偏见,而幸福的人总是多一份宽容与慈悲。更广阔的胸襟,装得下更多的趣味,态度和观点。请记住,君子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