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规培阶段,如何学习中医?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mp.weixin.qq.com

前言

常有人问我,如何学中医?大家学习的内容差不多,年限差不多,为什么你还没毕业能给人看病开方还有效,而我不行?我总会安慰,不是你不行,而是大多数人都不行。

大多数中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仍不会以中医的思维方式看病,已经成为常态,以至于像我这样的人,在已经完全西化的人眼中成了异类,在迷茫挣扎的人眼中成了优秀的代表。我曾在规培基地看到一本出版于某次院庆的刊物,里面提到有位中医专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出师考试是师徒一起给人看病,学生的处方能和自己对上,才能出师。这个专业的毕业要求本该如此,我不过是做到及格线罢了,还远远达不到优秀。

小部分学生达不到这个要求,是自身的问题。但当大多数学生都达不到这个要求时,学校应该反省。如果一个学校不断缩减中医类课程的课时,不考察教学质量,放任并无真才实学及临床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念 PPT。设置长学制是为了将科研从娃娃抓起,给实验室输送劳动力的话,想培养出中医人才是极难的。即使出现了这样的人才,也和学校没多大关系。

本科教育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至少还有中医课程和配套教材,相当数量负责的老师,每到期末密集的考试,中医教育还是有的。但五年的本科教育达到的效果也仅仅是扫盲而已。相当于学生认识了所有数字(基本概念、症候、中药、方剂)和运算符号(辨证体系),但还不会通过运算来解应用题。那么如何解应用题呢?一般人可能以为,这是研究生阶段会教的东西。

很遗憾,普遍来看,研究生阶段的中医教育是缺位的。专业型硕士在医院规培,学习西医的诊疗思路和操作技能。学术型硕士在学校里做实验,写论文和课题。医院得到了劳动力,学校得到了论文,却没多少人关心在 “医” 的前面还有个 “中” 字。有人会提,研究生跟着导师出门诊也是中医教育。跟诊抄方,研究生做得,本科也能做得,零基础的中医爱好者也能做得,这诚然是中医教育,但不是独属于研究生阶段的。

在大环境如此的前提下,学中医还是得靠自己。有人说了,这不是废话吗?每个专业都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中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会有自己都尚未入门的师傅,会有领错门的师傅。因此依靠自己,保持独立之精神与思考就更为重要。

接下来我分享一些依据规培阶段总结的,自认为相对正确的学习经验。对学硕或许也有用。这些经验只针对 “真正想将中医学以致用” 的群体。观点难免片面,还请大家辩证看待。

选导师

选导师看两个方面:

  1. 中医水平高不高?

  2. 能否给予学习中医的时间和空间?

从第一点来说,中医 / 中西医结合专业出身的导师,水平普遍高于西学中的。而在前者之中,纯门诊不管病房的导师,中医思维更加纯粹;

从第二点来说,尽量选择不管学生的老师。所谓不管,是指除了把控学生毕业的几个关键节点外,任其自由发展,尽量少地让学生替自己干杂事、做 PPT、写文章、做实验、申请课题等。

导师如果两方面都满足,必选。只满足一方面,我倾向于选后者。

注意,这里说的只是普遍情况,不排除一些西学中的水平比中医还高,也不排除导师仍在上进的年纪但尊重学生的选择。具体情况,仍需自己去打听。

但有一点是不会错的,如果某个导师的学生劝你不要选该导师,那就真的别选。

选专科

选专科,主要看能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呼吸科为例,上呼吸道感染是全年都有,不分年龄和性别的疾病。因此在一起规培的同学中,最是多见。而患者会觉得,感冒是小病,一开始会找普通医生看。因此我有很多机会给同学治感冒。过敏性鼻炎、胃肠功能紊乱、便秘、睡眠障碍等疾病都有类似的特点。

当然,中医思维是不分专科的,任何专科都能看,但患者会更信任专科医生。

反过来,有些专科,要么疾病发病率低,要么治疗难度大,要么患者只信任高年资医生。没有多少实践机会的,都不推荐选。

抄效方

跟导师门诊抄方,是积累临床经验的重要途径。再高明的医生,也会有看不好的病,即使这个病实际上不难。再糊涂的医生,也会有神奇的治验。导师选定之后,一般不会更改,而导师的水平,在三年中,也不会有明显的提升。万一选中的导师水平一般,与其盯着那些看不好的病例,难受三年,不如多关注治疗有效的病例。凡是有效的病例,必然有其道理。这个道理是客观的,解释权并不一定就在效案的创造者手里。

大多数导师在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后,会总结出针对某病的协定方,用于门诊还有很高的有效率。而当学生自己用的时候,往往无效。这是为何?因为该协定方治不好的患者不会再来,而治好的患者会推荐情况相似的病人。在医生与患者长期的双向筛选中,出现该协定方对应病机的患者群体会高度集中。而当学生用该协定方时,他面对的是尚未被筛选的患者,面对的是丰富的病机谱,自然难以收效。比如,某中医曾说 “阳虚寒湿者十之八九,阴虚热证者百不见一”,这就是把门诊的局部经验错误地当作了整体的真理。如果察觉到门诊患者的病机高度集中,首先应反思自己的辨证体系是否出了问题,视野是否局限,思维是否固化,而不是将其当作一般性的经验。

因此,协定方不是万能方,协定方出现的那一刻,与之对应的局限性也产生了。那么协定方还有学习的价值吗?只要有效,就有学习的价值。若是仰望协定方,便会以为神圣不可更改。若能俯视协定方,在看到它的那一刻,就能推知大致针对什么病机,亦能推知局限性所在。通过门诊抄方,观察疗效,总结出适合该方的患者具有什么特征,该方针对某病的哪个阶段效果更好,如何简化能使减少药味的同时取得同样的效果。这样才能复现出相似的疗效。

有的导师从不设协定方,看上去水平更高,但实际上有协定思路,也就是对某病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这种协定思路也是需要警惕的。

敢实践

在上级医师允许的前提下,要抓住机会给住院患者开中药(或扎针)。开药前,一定要查看患者病史,亲至床边详细收集四诊信息,切不可查房时看看舌头摸摸脉就随意处方;开药时,宁可再剂,不可重剂。不要自以为得了什么不传之秘,就大剂量使用某些药物;开方后,一定要及时随访,获取患者的反馈。有效则总结经验,无效则复盘反思。不要开完方,就 “事了拂衣去”,看似潇洒,实则根本没完成诊疗的闭环。

没有反馈的中医实践,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无用功,只会固化狭隘的认知。

当然,住院患者以西医治疗为主,因此分辨出中药的疗效,是一件困难的事。比如,在服用中药期间,发热不退的患者恰好升级了抗生素或用了激素,呕吐的患者恰好推了一针胃复安,疼痛的病人恰好打了止痛针。如果自大地以为就是中药的功效,就很可能产生错误的认知。

有人会说了,患者好了不就行了,有必要西医和中医分得那么清楚吗?很有必要。无法明确疗效的来源,就无法获得真实的反馈,这种实践是无法促进中医成长的。患者的疗效固然是前提,但中医的成长也很重要。

如何在住院患者身上分辨出中药的疗效?1. 对疾病病程、转归、预后,西药起效及作用时间有基本的了解;2. 倘若分不清,可以挑选中药介入的病种和时机,从源头上控制变量。比如,选择有症状,但不能明确诊断,且无针对性治疗的病种;能诊断,但无治疗方法的病种;能诊断,有治疗方法,但无明显效果的疾病阶段。试举一例:

患者老年男性,素有哮喘及心功能不全病史,非为哮喘急性加重而来,而因背部灼热于 2023 年 12 月 26 日入院。治疗上予抗炎解痉,雾化,降压,利尿等对症治疗。未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我于当日到床边查看患者,收集四诊资料如下:患者 1 周前感冒出现发热寒战,当时无汗,尾椎骨处发烫,其后发烫范围蔓延至整个背部,终日不减。目前患者自觉背烫同前,鼻息灼热,周身游走性疼痛,口干多饮,饮后解渴,纳少不知饥,便秘(依赖通便药),入睡困难多年。形体干瘦,舌质淡紫舌苔厚腻水滑,脉细弦欠力。

考虑平素阴虚,外感酿湿蕴热,更耗阴液,相火上炎。治以宣肺化湿,敛阴潜阳,拟方如下:

淡豆豉 10 炒苍术 9 炒蒺藜 10 焦栀子 10

青蒿 15 牡丹皮 15 生白芍 18 制大黄 6

炙紫菀 10 豆蔻 5 通草 10 生牡蛎 15

3 剂,代煎,日二服。

2023 年 12 月 29 日反馈:背烫,鼻息灼热明显减轻,游走性疼痛已无,胃纳转佳,仍便秘(服用通便药后大便畅),入睡困难。舌淡紫苔中剥水滑,脉细弦欠力。虽然没有解决便秘及不寐的问题,但主症已解,于是患者带方出院了。

本例患者背部灼热诊断不明,并无针对性治疗。服用中药后,在主症缓解的同时,由外感引起的兼症一并缓解,因此可以确定疗效来源于中药。

同时,也要抓住机会给家人、亲戚、同学等非住院患者开药。这类患者有一定的信任度,能给予容错的空间。同时又免于西药的干扰,疗效易观察,经验易总结,能更好地促进中医水平的提升。

规培初期,我虽然经常给住院病人开药,但总会撞上西医治疗方案调整的时候。没有反馈,我并不知道中药开得对不对,水平长时间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转折出现在 2022 年 11 月,那时我在消化科轮转,同组的实习生学弟正好感冒。同伴说我是呼吸科的,理应相助,且学弟也乐意吃中药,我才勉强出手,所幸是取效了。而那段时间,虽无流感暴发,但有不少同学感冒,我又治了几例,皆效。自那以后,我治了很多感冒,有效果好的,也有效果差的,在实践与反馈中,我能分析出病机的不同,体会到同类中药的差别,这些经验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医水平的提高。行文至此,我颇为感慨,倘若学弟没给机会,我没在机缘巧合下迈出那一步,如今我会是怎样。

守阵地

中医专业,理应守住中医的阵地。中西医学皆有长短。不要看到西医之长,中医之短,就否定中医,跑到西医的阵地上去。西医的阵地自然有人会守。自轻自贱,只能招人耻笑。西医长于手术,但在中医视角下,必要时采取手术仍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的体现。西医多的是有症状但不明病因、有诊断但无治疗方案、有治疗方案但无稳定疗效的疾病。西医的困境,就是中医施展的空间,就如前文所述之背部灼热案。

再者,西医有明确治疗方案且有疗效的疾病,也并非不可改进。比如,细菌性肺炎用敏感的抗生素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搞定,但如果在临床观察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有些患者虽然用抗生素之后体温下降,痰嗽减少,炎症指标回落,肺部病灶吸收,但出现盗汗、不寐、乏力、腹泻等症。西医认为肺炎已经治愈,这些不适在家中休养就会消失。而在中医立场怎么看呢?抗生素虽然能消灭细菌这个肺炎之因,但其寒凉之性外加输液之水饮,会阻碍肺气宣发,导致郁热不透。夜间气行更缓,郁热加重,迫津汗出为盗汗,扰动心神则不寐。郁热耗气则乏力。郁热下行则腹泻(这里只是举例一种情况,临床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患者在家休养能好,是因为离了抗生素这个 “病因” 的压制,肺气得以正常宣发。但有些患者,或是因体质素弱,怎么休养都不会恢复,还是得靠中医来善后。

更进一步,中西医在有些疾病上的治疗理念是相悖的。比如,难治性的皮肤病,西医的理念是用激素等药物去压制,使皮损不发作,但停药后容易复发。中医是什么理念?就我目前接触到的医案来看,患者在治疗时有一个皮损增多的过程,比原来更加严重,但坚持治疗,皮损减少直至恢复正常皮肤。由此可见,中医于此的理念是透散,而非压制。

中医学生常会听到这样的规训,“作为现代的中医,必须懂西医”。很显然,规训成功了,西医是懂了,中医却丢了,以至于将自己的阵地都让了出去。看到一个病先想着西医这方面有什么办法。西医既然有办法,那就不用中医。西医既然没办法,那中医也没办法。

但我极少听到西医学生被规训说 “作为中国的西医,必须懂中医”。中医西学的沟通与理解,中西阵地的碰撞与协作,最终目的是使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健康收益。

我曾听闻,某肿瘤患者在某省级三甲西医院化疗,多次化疗后身体异常疲惫,动则气喘,毫无食欲,形销骨立,曾询问主管医生能否服用中药,医生严词拒绝。后来患者到中医院,服用中药后才渐渐好转。

中西医学皆有长短,若以自身之偏见将患者拴死在一头,名为护生,实则害生。

结同道

我见到的大多数同行,他们的中医水平在规培期间是普遍下降的,原因在于本科期间基础没打好,规培期间停止了对中医的学习(除了应付执业医师考试、规培结业考试),从来不去实践。水平能保持原样的,已十分难得。水平能进步的,更是稀少。规培三年,这样的同学,我只见到五六个。因此,规培期间仍钻研中医,是件孤独的事。遇见另一个志同道合之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倘若遇到了,就要抓住机会,与同道研讨医理,切磋医术。每个人的视野、擅长的证型或病种都会有差别,互相交流能补己之缺,纠己之偏。若是多遇到几个同道,可以组个中医群,为自己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如果现实里寻不到同道,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寻,但线上交友总有风险。如果线上线下都寻不到,不如不寻。

其实还有一类同道,他们是显而易见地伫立在那的,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即古代大医。与其说他们是先师,不如说是同道。他们于千百年前就在攀登中医学的高峰,寿尽则停在高峰的某处,留下传世著作作为路标,引导有志者向上攀登。因此,理论上说,只要你尚未登顶,就永远会有古代大医在另一个时空与你同行。

多读书

读书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虽说辨证论治是有逻辑的,理论上只要思维够强,就可以从任何症候中推理出相应的病机,哪怕是从没见过的病机。但现实往往是复杂的,你没见过,就永远想不到。引江南名医王和伯的病案为例:

抗战胜利后,先生治堂侄王佐才一案。患者年三十余,时值霉令。患咳嗽逾月,痰多如蟹沫,状若稀饮,形体日渐消瘦,二便均少。腹中觉冷,欲啖热饮,甚至煮沸之水亦能吃,舌上因此烫伤。而时有涎沫上泛,故舌润滑不燥。患者已在当地诊治多次,诸医多用小青龙汤,甚至附子等温热刚燥之品。药不断而病不除,反日以益甚。乃邀先生出诊。首诊按脉一小时余,细而不耐寻按,似觉右寸关细而稍有弦象,但无数势。综合脉舌证象,参阅所服之方,忆及丹溪谓:自觉冷者,非真冷也…… 之训,拟方:米仁、冬瓜子、石膏、芦根、枇杷叶、半夏、杏仁、橘红、甘草。除石膏四钱、半夏只用一钱外,其余均为常用剂量。服完两帖,病衰一半,痰少寒除。药已中的,效如桴鼓,原辙增删,经旬余而搓。先生分析其理:病人系药店经理,善交际,忙应酬,平时虽不嗜酒,但亦不少饮。致令胃家积热,蒸灼津液,化为涎沫上泛。涎沫所到之处,阳气不能流布。故自觉口腹寒冷而欲热饮,甚至煮沸之开水亦能喝,造成舌面烫伤而润泽不燥。这种寒状是假象,肺胃蕴热挟饮才是真情。方中以少量半夏配合石膏四钱,并用芦根、冬瓜子等性凉之品。半夏受其监制,已失却温燥之性而起清热降逆化饮之功,恰合病机。先生谓,这种 “热饮” 病,在他数十年临证中,平生只遇此一例,实属罕见。考其脉沉细,大多是平素喜啖烟酒厚味之辈,与那种由栉风沐雨、形寒饮冷所致的 “寒饮” 之证,其脉多为濡缓或滑者,大相径庭。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此,见多识广,就多了思维转圜的空间,才不至于看见寒象就全用热药,看见热象就全用寒药。

一个医者终其一生,所见所闻都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实践也有局限。但若能多读书,那么关于疾病的阅历就能成百上千倍地增长。没有丰富的见识,就连辨证论治本身都是狭隘的。打个比方,各种疾病现象是一座座城镇,而辨证论治是将城镇串联的铁路。国土范围越大,城镇越多,铁路网才能更大。也有城镇因交通便利而新建的情况,但以我对大多数的了解,他们的水平还远达不到可以谈论这个的时候。比如,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根据其物理及化学性质进行排列,经过多次失败后,发现了元素排列的规律,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空处,预测了 “镓” 的存在。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门捷列夫手头上只有 10 种元素,他还能发现规律并准确预测吗?

有一种倾向必须避免,即只读《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经典,固然要学,但临床毕竟是复杂的,就连仲景在自序中也说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仲景是很早开始攀登中医高峰的先行者,而非已然登顶之人,他留下的经方,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为古早的协定方(当然现代绝大部分医生的水平是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对协定方该持何种态度,前文已述。

今日所谓经方与时方之争,无非是古今协定方之争。经方狂热爱好者总喜欢攻讦时方疗效差,这其实是归因谬误,决定方子有效还是无效在于是否辨证准确,而非方子本身(关于这一点,我曾在《开锁》中进行过类比)。

那么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呢?我看的书还不多,没有什么发言权,因此搬运一些自己比较信服的资料放在这里。

微博用户 “仲景私淑” 的置顶微博,列出推荐书单,详细地阐述了中医学习及读书的方法论。

公众号 “医羽明心” 分享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105 本)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PDF 版。

公众号 “诸参辛芍叛藜芦”,资料汇编性质,主要介绍近现代医家的诊疗经验(号主本人中医专硕尚未毕业,白天管病房,晚上看文献,更新公众号。看其公众号的内容,很难想象他还只是个学生)。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