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的中医学习之路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mp.weixin.qq.com

为什么学中医?

我学中医的历程

一、为什么选择学习中医?

2013 年,我以全县理科状元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八年制。自那以后,每次讲座,总会有同学问我 “你为什么要学中医?” 是啊,为什么呢?我曾经用为济世救人的初心使命去解答。虽然我上大学之前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觉悟。但坦白讲,当时的我,还远没有为人民健康事业奉献终身的觉悟。我选择报考中医,有两个原因,都和我爷爷密切相关。我爷爷是家中老小,当年曾祖父本无意让其继承家学,66-76 年家中长子去世,藏书、医案尽数被毁,故传承之责落于我祖父一人之肩。曾祖父虽医术高明,却不善言辞,而我祖父当时年幼。多方原因,致使十代之传承几近中断。所以传承家学的责任,是我学中医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则是源于中医疗效对我的震撼。我那时还小,住在我曾祖父当年住的平房。一天半夜,大门被敲得叮当响,来了一对青年夫妻,看见我爷就跪地大哭,我完全听不懂在说什么,没过几分钟,我爷就跟着他们出去了,天亮才回来。后来我才知道,这对夫妻的小女儿得了麻疹合并肺炎、脑炎,西医已告不治,四肢凉过肘膝。我爷当时并没有丰富的诊治麻疹经验,因为他进入临床的时候,麻疹已经不常见了(其实丰富二字可以去掉)。他们来找我爷,是因为主治的西医大夫说,我曾祖父曾在东北治疗过大量西医认为命在不治的麻疹患儿。据传,建国前麻疹患儿极多,县里医院的病床上,皆是西医宣告不治的患儿,最后无奈,请我曾祖父会诊,凡是我曾祖父当时说能救活的,最后都得以保全,据说十活八九。我爷虽然没有丰富的麻疹治疗经验,但是他按照我曾祖父的经验,依然把这个孩子救过来了,据我爷说,他当时的处方是保元汤加减。这就是我选择中医的第二个原因。

二、学习中医的历程

我和大多数初入大学的同学一样,高中刚毕业,挣脱了每日题海的枷锁,恨不得天天放飞自我。报到前,我就买了联想的拯救者,当年联想最贵的游戏本。第一学期伊始,我认认真真做笔记,后来发现我的笔记就是抄 ppt 或教材,遂放弃。学中医基础理论,感觉中医就那么回事,太感官了,非常好理解,不需要下功夫学。所以整整第一个学期,我唯一认真学的就是英语,因为要考四六级,并且我当年的辽宁高考不考听力(捂脸)。于是乎,第一个学期近乎天天打游戏、时常学英语、偶尔学中医。中基期末考的前天晚上,我打游戏至凌晨 1 点半,并且买的是中午的火车票。于是乎我拎着行李箱去考场,匆匆考完,立刻交卷,奔向火车站。虽然但是,最后还是考了 95 分。回到家里,我爷问我一个学期都学了什么,我觉得没学什么,问我脏腑基本功能,我说就那么回事,挺好理解的。接着又问我,那肝和脾有什么关系呢,我说木克土,这谁不知道呀。紧接着又问,那肝有气虚、阴虚吗?肝阴虚和肝血虚有什么区别?肾为什么没有火旺?我一时语塞,大脑瞬间宕机。接着又是被一番提问,我当时完全不会,甚至不理解问题的内容,以至于我今天都记不起当时问了什么。

自这之后,我发现我学的太混了,自诩中医简单易懂,实际却是一问三不知。当时我看到一篇鸡汤文 “别让大学,对不起高三”,更是大为触动,自己抄了一份,贴在书桌前。自那以后,我开始洗心革面,删掉电脑里 300 多个 G 的游戏,开始认真学中医。每个假期,我都会提前预习后面的课程,以至于我大二就已经将四大基础、四大经典和中医内科自学完了。背了近千首方剂,医宗金鉴心法要诀,伤寒、金匮、内经、温病条辨、温热论、湿热病篇等等等等,当年都是必背项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经典内容我都手抄过不止 3 遍,我总是拿着小开本的诵读书,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去加强记忆。从此的中医考试,几乎次次第一。中药考了 100,方剂 99(因为老师当年不想给满分),其他内科、诊断、西内、皮肤、妇科、儿科等等等等,几乎都是单科第一。我本科时的北中医,同学间的学风极好。当时自习,图书馆我从来不去,因为根本占不到坐。我是每天下课前,提前拿几本书,去白楼两侧楼道里,占个楼梯间,当时能占到楼梯间已经很不错了,这都是抢手位置,因为能放下个板凳。偶尔没抢到,只能去楼梯了。无论春夏秋冬或是否有考试,楼道里永远都是同学们背书的声音,现在这个情景已经根本看不到了。坦白说,我本科时候学习中医还是很刻苦的,寒暑假经常会留校 1-2 周,跟师学习,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整层楼就剩我一个人,我洗完澡回宿舍,头发都冻成冰坨了。在我大五之前,我都不知道爱琴海是个学校边的商场,更是连颐和园、长城都没去过,妥妥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到假期,就去看书、背书、跟诊,现在看来很枯燥,但当年的我却怡然自得。

我大学跟的老师很多,并且我在跟诊之前就有自己的计划,我有意识地向内、外、妇、儿各科的老师学习,向脑、心、肺、脾胃、肝胆、肾等各系统专科的老师学习。同样的,在学习历代中医经典著作的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学习各科经典著作,一晃十一年,至今看了近四百多部。我跟诊和看书有一个习惯,我自认为比较好的习惯。即所谓 “一书一师,一师一书”,将每一本书都当作自己的一位老师,将每一位老师的经验都进行系统的总结,并且一定要学一师、像一师。求得神似,传承精髓是相对较难的,而求得形似,之后慢慢体会,是相对容易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我看医案书,一般先看十余案,初步学习总结医家的用药经验。而后则将后续医案的理法方药遮住,仅凭四诊去处方,处方后对比自己与书中方药之别,逐渐加深理解记忆,力争最后的理法方药包括剂量,与原案近乎一致。所有的内科医案书,我都是按照这个方法去阅读、学习,看一遍做不到则看第二遍,直到做到为止。跟师学习也是如此,必须跟师像师,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在模仿中逐渐理解每一位医家的用药经验和习惯,当然,每位医家的经验都是有所差别的,在形似之后,于临床中去对比分析不同医家针对同一疾病、同一证候、同一症状的用药经验,总结不同医家经验的最佳应用指征,进而化为自己的经验。此外,我还以一部分近代医家的专科书籍,作为自己相关疾病方向的基本中医思维框架,进行整本背诵,比如徐荣斋先生的《妇科知要》、赵炳南先生的《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等等。

END

**   点击关注!**

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