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历史

  • 首次制造于1877 by Harmon Northrop Mors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 临床试验于1893 by Joseph von Mering ,Mering将对乙酰氨基酚和[[非那西丁phenacetin]]对比,发现非那西丁可以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非那西丁直到1949才开始使用。
  • David Lester和 Leon Greenberg发现身体将非那西丁代谢为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效果和非那西丁一样,但不会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也不会致癌。此后对乙酰氨基酚得到广泛使用

名称

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扑热息痛paracetamol
商品名:泰诺tylenol

药理作用

具体机制暂不明,目前猜想为抑制中枢的环氧合酶

  • 退烧
  • 增加疼痛阈值(更难达到疼痛)
    微弱抑制外周的环氧合酶(经常被归类为解热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但其抗炎效果很弱,并不是真正的NSAIDs)——不适合关节炎等炎症疾病

副作用 side effect

几乎没有NSAIDs常见的抗凝、胃部刺激,适用于对其他NSAIDs不适应的患者(详见[[阿司匹林aspirin]]副作用)

  • 儿童
  • 哮喘

高剂量时引起肝毒性(inflammation of liver)

  • 正常情况下通过conjugation代谢——acetaminophen在肝脏中和其他分子(主要是[[硫酸盐sulfate]]、[[糖苷酸glucuronide]])偶联(couple),增强其溶解性,更容易被清除
  • 过量情况下分流到肝脏酶[[cytochrome 3A4(CYP3A4)]]代谢,产生有毒物质[[NAPQI]],必须与谷胱苷肽(glutathione)结合才能排出体外,如果谷胱苷肽消耗完,NAPQI会破坏肝脏的其他蛋白质,导致肝功能障碍(尤其是禁食减肥导致谷胱苷肽储备不足、饮酒导致CYP3A4增加以及谷胱苷肽消耗太多)——这个时候就得用保肝药,注射用谷胱甘肽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