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写给学弟学妹们的一些肺腑之言

推荐词

老前辈关于选导师、研究生就读的经验

原文链接

正文

在几个月前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就想写这个主题来着,又因为忙着论文考试啥的各种事情给耽搁了。终于毕业回到家,时间上是充裕了,每次打开文档又觉着无法写出心中所想的十之一二,写的少了怕太过浅薄片面,多了又担心繁杂冗余条理不清。

也算是拖了一个多月了,刚好今天医师节,想着 “完成总归比完美更重要”,就胡乱写写吧。从长学制确定导师到专硕期间规培的种种,以下大致按照 “时间线” 和“任务量”来进行分类论述。

写在前面的话:对于长学制来说,一般默认是专业型硕士 / 博士(需要去医院规培),但是也可以和学院申请转为科学型硕士 / 博士(不需要规培)。以下是我基于 3 年专硕学习经历的几点小建议,希望可以给到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考。

1

针院是大三开始去医院上临床课,有些小伙伴这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联系导师了。学校差不多是在大四结束大五开始的九十月份左右收 “导师确认表”。有些医院会组织“入院考核” 包括笔试和面试,具体的可以问心仪医院的学长学姐。

2

关于科室和导师的选择,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多方考量。

2.1 从自己的角度:先明确自己对未来的大致规划。

①是准备在读书的城市就业还是家乡?

②是准备在大三甲就业还是社区医院?

③是否有继续读博的打算?

④自己的能力与性格更适合内外妇儿哪个科室?

⑤自己目前的能力和理想中情况还有什么差距?

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自我评估 + 亲友师长评估)是什么?

基于此,大致确定想选择的医院 / 科室。

2.2 从导师的角度:经过 2.1 的评估后会获得缩小范围的导师名单。

然后就是双向选择环节啦,可以通过①查阅导师团队所发论文;②门诊跟诊;③咨询学长学姐等方面了解导师所在团队的氛围。

同时,准备好自己的简历(如果有相熟的学长学姐恰好是自己心仪导师的学生麻烦师兄师姐帮忙修改简历就再好不过啦)。

2.3 这整个过程中,和学长学姐以及小伙伴们多沟通交流,获得相对客观的信息格外重要。不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医院 / 学科的判断,只有做到相对客观才能更大程度的避免后续就读过程中的曲折磨难。

3

专硕的日常是需要兼顾上课和规培的,有些师门还需要兼顾动物 / 细胞实验。

在科室轮转是一件很玄学的事情,能否学到东西,能学到多少,会学到什么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虽然离不开医院及科室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4

从 “任务量” 的角度来讲,按照培养计划想要拿到双证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①修满学分,包括 “名师大讲堂” 和“社会实践 / 志愿服务”

②合格的语言成绩

③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每年学校研究生官网会公布适用于当年的期刊目录)

④通过执业医师考试

⑤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⑥通过规培考试

4.1 在选课方面,建议问自己同门师兄师姐,关于课程内容、上课形式、考核形式、分数情况等等。

按照往年的经验,申请推荐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的要求是所有课程成绩均不低于 80 分。

4.2 用于申请学位的论文要求第一作者单位是学校,通讯作者是导师。

学校给的期刊目录不包括英文期刊,如果想用英文文章申请学位,期刊是否符合要求需要咨询学位办负责的老师。

5

最重要的是,在一整个读研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主线任务。其中:有明确的关于未来大方向的规划、细化目标并认真执行很重要。抛开其他不论,单纯是每天 2 小时的通勤时间日积月累就足够让人觉着崩溃,心态的调整就很重要啦!一定要多和其他科室、其他医院、其他专业的小伙伴们沟通交流。

6

日复一日的在医院工作难免会让人感到疲惫,尤其是当面临仿佛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永远也做不好的工作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之中。然而,也应当告诉自己:并非大家都是如此,就代表这种生活状态是正确的。要学会让自己从负向的情绪中走出来,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部分,同时,努力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及,拥有 “信念感” 会抵消掉很大程度的不开心~

7

**身心健康是第一要义,偶尔给人生 “按下暂停键” 并不可耻。**不论在哪个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出现问题就一定要及时求救,接受专业的治疗。日常中,适当的休息、好好吃饭、锻炼身体十分必要。

8

关于本校读博的几种方式(临床推博、申请审核、丹心计划、统考)相关的条件可以关注研究生会公众号,会有学长学姐经验分享的讲座。丹心计划也有自己的公众号发布相关信息。总之,就是在明确目标后要多方收集信息,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出规划并认真执行。

9

乱七八糟的写了这么多,有不恰当或没说清楚的地方也欢迎小伙伴们给我留言哇~

最后,祝大家都能够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

以及,依然要给小可爱们比心心啦:heart:

1 Like

关于找导师还可以看看这些内容 使用导师标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