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 物理机制,也是最常用来解释的——腹腔内脏器的机械运动(如肠管),使得血液中的条索状的纤维蛋白原黏附其上面,产生”去纤维化作用“,失去了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就成了不凝血。如果出血量大,不能较完全的去纤维化,则还是会出现凝血块的。 在生理课上有这么一个试验,把血液倒入玻璃板中,用玻璃棒(?)去搅动,一定时间后,在玻璃棒上就可以看到一束白色的纤维样物质缠绕上面。这种现象过于严重甚至可导致肠粘连和肠梗阻[1]
- 化学机制[2]
- 出血后局部其实发生了凝血,并且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后续不够用了,没法凝血
- 腹膜和腹内脏器分泌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直接讲解之前凝血产生的纤维蛋白
施红旗,宋其同,吴建波. 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机制的研究[J]. 中华创伤杂志,1999,15(5):363-364. DOI:10.3760/j:issn:1001-8050.1999.05.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