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在回复里分享自己的试药收获,方便其他同学检索学习
73.山豆根
泡出来的水,闻着和黄芪几乎一样,甜甜的豆腥味,喝进嘴里之后,也是能找到黄芪的感觉,但是把黄芪的苦味特化了20倍。
不太理解为什么好多人家拿它来治咽痛,我嗓子本来没事的,喝了一口之后反而揪着了(不过想想老百姓们还爱用牛黄清心之类的,就也能理解了),“对症治疗”的用药指南,以家庭为单位代代传下来,很少经过系统性的审视——整个中医行业也是如此。
个人觉得这味药就是单纯的“毒药”,喝下去之后肺也不舒服,身上开始泛凉意,有一点想打颤的感觉,然后头部(后脑勺和脑仁里)也有紧绷感,耳朵也开始痒。
这玩意儿一次放个50克,是可以直接把人干死的,大家浅尝之后,应该多少能感受出来。
如果考虑以毒攻毒的用法,可能喉部、肺部、脑部的肿瘤能用上?不太清楚,有对这味药理解比较深的同学可以分享一下。
不过这味药本身还是有个特点,就是既有一定的“短效补气”效果,也可以清浊(代价是血脉敝塞),所以直接在患者的房间煎煮,让患者闻蒸汽,可能也另有一番效果,可以把清和补的分寸感调和地比较好。
73.1 北豆根
闻着有一点点果香,甜中带酸(隐约也有点酮类化合物的感觉)。
喝的话就是纯苦了,硬要找的话也有点甜味。
功效上,有一定的祛痰效果,咽喉感觉被清到,心和心包、心和肺之间的间隙,也有一点被清到,清完之后会打嗝,带着一些浊气出来,但更多的会慢慢降到胃部,随着消化道排——所以胃不好的话,可能遭不住。
这个过程中的副作用,就是心、肺的密闭结构会被划出一个口子,俗称“漏气”,长久下来也不好。
74.马勃
又到这味药了,打开袋子就烟尘飞舞,一下子让我牵挂起了药事部的同事,赶紧和经理说,调剂时的口罩、打粉时的耳罩,一定要让大家落实到位,要不然老了要遭罪。
我们的企业文化还是比较先进的,药品售价低于同行(酸枣仁已经卷到了,不到1.2元/克,试问全北京还有哪家「正规药店」能做到?),劳动待遇高于同行(咱们这个活动巅峰时期,每天光兼职同学的人工成本就是2000多)——根据能量守恒原则,股东的利肯定要相对薄一点。
但目前还不够,未来还要继续卷,价格接着往下走,人事待遇接着往上走,股东赚多赚少其实都够花,大家能得到幸福才重要。
说一句大家可能不信的话,开业到现在,虽然生意还比较可以,但是我一分钱分红都没有拿,所有收益都投入了药品定制这一块儿。好处就是,有了这个先发优势,未来3-5年,北京市场所有顶尖的药,其他诊所想要用的话,得来找我们「精品药材联盟」。
原因有两个,一是北京市药监局的规定,外地饮片不能在北京市销售(除非像盛实百草那样,有能力拿到批条),所以北京市场是极其封闭的;二是定制有起定量要求,所以一旦产生先发优势,后面的诊所就算联系到了货源,算一算大批量定制的资金成本,最后还是发现直接用我们的货更合适。
回到尝药,马勃这个药,生的时候,看着就像废旧床垫里炭化的海绵,泡完水之后,则像刚从马桶里捞出来的某种东西——我是没有勇气下口。
闻着、喝着,都有点像加浓版的浮萍,腥、微苦、微涩。
清肺的效果非常好,喝下去之后,食道、肺部很快就有清凉感,蔓延到膈肌——但是这味药本身比较浊,所以对咽喉不太友好。
它的原理大概是“吸附”,一路顺下去,把途径附近的一些痰浊热毒给吸附到药中,然后顺着消化道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