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成药——荆防败毒散

推荐词

昨天吹风着凉了,今天起床就感觉眉棱骨-后脑勺胀痛、头晕,加恶心
@fzl 师兄提醒下试试荆防败毒散,顺便想起了前几天看过的这篇推送,本文和评论区都挺有收获

原文链接

正文

赵岩,全国七十万中医师中普通一员,此为个人公众号,闲暇聊聊中医,不回咨询,不接网诊,不求关注,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关于荆防颗粒,去年新冠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对于最近的流感发热,个人心得体会,无论成人儿童,他依然是中医治疗的急先锋,尤其是家庭治疗。

中医治疗外感病是优势的,我觉得优势的核心在于中医理论有 “表里” 的哲学概念,并且特别重视,无论是仲景医圣的《伤寒论》,还是后世的温病学派,都重视这个。仲景曰:“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所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反观目前,有些表证流感,应当首先解表,却用 “冷水” 潠之灌之,懂得都懂。

无论是老百姓口中的风寒,还是风热,初期都要解表,解表就是急先锋。治病如打仗,用药如用兵,敌人来犯,就需要急先锋立马开拔去应敌,如果敌邪比较弱,先锋部队就能横扫搞定,不用后面大部队出马。但是,如果敌邪比较强大,先锋部队就搞不定,甚至还会全军覆没,没有挡住敌邪的进攻。

虽然先锋部队全军覆没,没有抵挡住敌人的进攻,但是为后面大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如果没有这批先锋部队,敌人直接袭击我军总部,后果不堪设想,如同邪气直中少阴。

所以,对于流感初期,如果患者体质比较好,及时用上荆防颗粒这个急先锋,就能直接搞定。我个人这次就是这样,刚觉得有点不适,立马喝上一包荆防颗粒,后续又喝了一包,很快就好了,不到一天的功夫。

有一些体质偏弱的,初期喝上荆防这个急先锋,结果全军覆没,没有阻挡住后续的发热咳嗽,甚至肺炎,但是也依然为人体正气这个 “大部队” 争取到了准备时间。所以,荆防这个先锋,不仅不应当诋毁他无效或者耽误病情,还要赞美他,他是舍命的先锋英雄。

聪明的你,一定能懂这个道理,如果依然不懂,那实在也是没招了。

由于不大容易挂号,在微信指导了一些老患者用中成药,算是帮忙,凡是第一时间用上荆防颗粒的,哪怕没有压住,依然发热咳嗽,但是病程明显要短,并且后遗症很少。相反,那种不淡定的,上来就 “以冷水潠之若灌之的”,不先解表的,病程明显要长,黏黏糊糊,缠缠绵绵,后遗症很多很多,并且体质会变的更差。

对于外感病,发热只是一个症状而已,战后能否重建才是关键,关乎民众的福祉!战争的目的,永远都是为了将来的和平,而不是鱼死网破。

后续:昨天中午一包,下午就大幅度缓解了,晚上又一包,今天已经基本没事了

但接下来还是要注意保养

今天赵岩医生更新了第二篇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mp.weixin.qq.com

声明:以文会友,不要抬杠,本号所有推文为赵岩医生临床实践心得,仅供中医交流分享,非广告,患者自行分辨,用药请遵医嘱。不回咨询,不接网诊,门诊早已饱和,非线下熟悉老患者亲自介绍,千万不要挂号来诊。

诸位,有疑惑,先别急。

在我上大学期间,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有时间就拎着个水杯去看书。有一天我读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读到人参败毒散这一篇时,一个大大的疑问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作者从宋代《和剂局方》人参败毒散谈到败毒散,主治都是治疗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之类,突然提到一句 “有风热,加荆芥、防风,名荆防败毒散”…… 这与我们的常识不一样呀,我们教材学的荆防防风都是发散风寒药,怎么败毒散加了荆芥防风就成了治疗风热的了?

我陷入沉思,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如果 A 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世界警察和霸主,B 国和 C 国都是他小弟,很弱小的国家。此时,无论是 AB 联军打我们还是 AC 联军来打我们,没本质区别,纠结是 B 还是 C 没多大意思,重点是 A 国军队,别人都是它小弟而已,摇旗呐喊的,我们如果只纠结是 B 还是 C 和他联合,那么就忽略了主要矛盾。

上世纪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名义上是志愿军和联合国军打,实际上就是和美国打!你当官在单位被整也是如此,你同事无论是张三阴你,还是李四在背后捣鼓你,这些都不重要,若是没有王二麻子这个一把手点头,谁敢这么做,他才是主导。

人体外感也是如此,无论风寒还是风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 “寒” 或“热”,而忽略了他们的大哥“风邪”,风为百病之长!至今许多地区,人们还是称感冒为“伤风”,有个药就叫速效伤风胶囊。外感初期,风邪是主力,是核心,是根本,打掉风邪这个大哥,至于是寒是热,就容易对付了。如同汉唐强盛时期,中原王朝打败北方游牧政权,西域诸国那些匈奴小弟自然不敢折腾。

这个时候要祛风,而不是用过猛的热药或者凉药,如果忽略主要矛盾,而极端地只解决次要矛盾,是很容易行成 “坏病” 的,这个可以观察,凡是感冒初期就上大剂量苦寒或者温热药物的,很容易产生后续问题,个人也吃过这方面的亏,至今后悔不已。

荆防、防风、羌活、独活、前胡、川芎…… 这些都是最经典的风药。在外感初期,一定是初期,稍微有点外感不适,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因为这个阶段很短暂,越是体质好的的人越短暂,及时用上祛风药荆防颗粒,把握住机遇,打掉 “风邪” 这个百病之长。邪气进入人体会根据不同体质而气化,有的人容易热化成热证,比如三阳病,有的人容易寒化成寒症,比如三阴病,无论后续寒化或热化,无论什么样的症状,都不再适合再吃,切忌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不知变通。

我又想起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第一方竟然是桂枝汤!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

很多人对吴鞠通进行口诛笔伐,一个堂堂温病,要用凉药,你却先上桂枝汤这个伤寒方子,这不胡闹吗?如果我们自己仔细想一想,人家吴鞠通先生这么聪明的人,年纪轻轻就写出这么经典的书,难道人家不知道 “桂枝下咽阳胜则毙” 的道理?终究还是有些后人浅薄了,没有仔细体会临床实践和先生的良苦用心。桂枝汤就也是经典的方子,有祛风功效,仲景医圣直接拿它去治太阳中风。

患者外感,后期无论风寒风热,在最开始的阶段,其实寒热是很难鉴别的,因为这时风邪是主导因素,每个人都感冒过,如果细心体会,必有所悟。名老中医时振声老先生也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创立了一张外感初期的通用方子,无论风寒风热,重点就是用荆芥防风祛风,有一个中成药叫做四季感冒片,成分基本一样,并且这个四季感冒片名字取得都很有深意,四季有风,而不强调寒热。

很多人辨别不出风寒风热,一团浆糊,不是你水平低,而是外感初期主要征象是风,她是主导,寒热相对而言都是小弟,此时它们还都不是气候,所以怎么学也鉴别不明白。聪明的你,一定能琢磨出这个道理,而不是人云亦云,忽略最基本的临床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