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词
生搬硬套,沦为笑柄
原文链接
正文
会成为中药的又一大 “笑柄”
因为 “西药中药化” 这事儿中医不但干过,而且还干的特别离谱,特别荒唐
上世纪 80 年代,中医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那就是西药每年都在增加新药,临床用药里也越来越侧重创新西药
可中药在近二三百年里所增新药无几,临床用药甚至还在用几百年以前的老药,这着实丢让当代中医人脸上无光
老祖宗的好东西让你 “继承创新” 成这样,百年以后还有何脸面搁地下见黄帝和伏羲?
可新药研发耗时长费用高,有没有可以在短时间大量增加中药品种,又不多花银子的方法呢?
中医的这帮孝子贤孙想出个邪招,既然西药年年都有创新药,临床用药累计了大几千种,那直接把西药改名换姓成中药不就行了?
毕竟中医人都是文化人,读书人。“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有想法就有行动,中医界随即在 90 年代末 21 世纪出搞其了浩浩荡荡的 “西药中药化运动”
那啥叫 “西药中药化”?
传统中药药性表述是通过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用量、用法等七个方面实现的
所以当时的中一人认为,只需要为西药找到它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用量和用法,就可以按照中医理论去使用西药
而按照中医理论使用的西药,就是中药,而且是 “科学化的中药”
理论建设和方法论有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照着《药典》按个给西药定性即可
作为中药 “科学化” 的重要发展方向,这项工作就落到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头上
当时中药研究所认为 “西药中药化” 的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为西药找到中医理论的特殊表达,如性味、归经等
2、为西药的功效找到中医药学术语和指标表述,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解郁、理气、实热、虚热、肺热咳嗽、气虚便秘等
3、按中医药学的药物配伍原则和规律,为西药找到可以互相配合使用的药物,如君臣佐使、七情、药对等
你别觉得这荒唐,当时的中医人不但不觉得自己在剽窃,还认为让 “西药中药化” 可以避免和减少西药的毒性、副作用和过敏反应,也可以杜绝药源性疾病
在他们看来,“西药中药化” 不但不是剽窃,还是中医在帮助西药进步和完善的重要举措,是一举两得的 “大功臣”,是真正的……
在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下,很快第一批完成 “西药中药化” 的成果就诞生了
中医首先为阿司匹林找到了 “中药的药性”
你要问中医你有什么证据证明阿司匹林符合这样的 “中药药性”?
中医人说,理论依据在此:

好家伙,真不知道阿司匹林还有如此 “惊为天人” 的药性
而中医推断阿司匹林性味和归经的过程也颇为 “耐人寻味”
首先是四性
四性又称四气,中医认为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性的确立是根据药物对病证的 “寒热” 作用效果来推断的,与 “证” 对应使用
而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风湿热之证。所以中医根据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推断,阿司匹林应归 “寒凉” 之属
然后是五味
中医认为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而阿司匹林味酸微苦,所以按照 “酸苦咸寒者,味之厚者”,阿司匹林的性味就是酸、微苦
归经就更奇葩了
中医认为归经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药物治疗病症为依据,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的
而阿司匹林主要适用于感冒、发热、关节痛、风湿病及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这些症状多属肺热证,是卫外不固,营卫失调所致,病位在肺,属中医 “痹证” 范畴,与肺、肝、肾、脾密切相关。所以得出,阿司匹林的归经属心肺
好家伙,我还是第一次见从临床反向倒推药性的
这就好像我们把蜘蛛腿剁了,然后用各种声音刺激蜘蛛发现它毫无动弹,从而得出蜘蛛的耳朵在腿上的结论一样
如果你觉的阿司匹林的 “中药化” 触及了你认知的底线,那你明显是不知道你的底线原来可以如此之低
上世纪 80、90 年代,农村曾经频繁出现有机磷农药中毒事件,所以当时很多基层医院都配备有西药阿托品用于急救
所以本着 “理论创新和临床实践” 同步走的原则,中医界还对阿托品进行了“中药化”
成果如下:
中医认为农药中毒属 “阳气暴脱” 的亡阳证,当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而阿托品有抢救濒死患者的功效,所以阿托品在中医里的 “主治” 就是回阳救逆
合不合理?完不完美?科不科学?
这里搞笑的是中医通过农药中毒症状反推在中医理论中的表述过程
中医认为农药中毒患者会呕吐,这是因为阳气虚乏、升降失和、固摄无权、气化失司、胃气上逆所致
中医认为农药中毒患者头晕目眩,这是卫阳不固所致
中医认为农药中毒患者呼吸急促、脉沉迟或涩或虚数无力,这是痰湿阻滞所致
所以阿托品起效的药理就顺理成章了找到了中医的 “解释方法”,这就是 “豁痰、醒脑、开窍、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你还别觉的 “西药中药化” 是一时风起,甚至到了 2019 年还有中医在讨论将布洛芬“中药化”,为布洛芬找起了四气、五味、归经和主治
而且研究资金竟然是来自省科学厅
看起来中医药的科研经费还真是好骗…… 哦不!…… 是好拿
总结一下
题主问 “将西药吸纳为中药会怎样?”
我不是当事人我不好下判断,但当年中医人曾经对 “西药中药化” 提出了大胆的预想
当时有中医就提出了用 2000 人花 10 年时间,将《药典》所载的一千余款临床常用西药全部 “中药化”
如果这事真让他们干成了,今天的食药监局 CFDA 到省事儿了
药准字哪还有什么化学要(H),一个中药(H)药准字解决一切,药品申报更快便捷
医院门诊也省了纠结开不开中成药、开多少中成药的问题,医疗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医保部门也不用为中药 “特别关照”,医保支出负担大幅度降低
更重要的是中药,从此解决了新药开发难的问题
只要在家窝着上网盯着 CFDA 每年申报审批的新药项目即可,按照此前 “临床实践指导药理分析” 的“优秀经验”,等着给新获批的西药归经定性即可,中药新药将源源不断的被生产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