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仿制药效果为什么不如原研药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www.zhihu.com

欧阳凌风

看完一圈答案之后,我震惊了,具体来说是震惊于两件事:1、国家对于药物相关的科普太缺乏了,大众对原研药仿制药的认知居然如此缺乏。2、制药行业的人真是太不爱回答问题了,就这个问题,任何一个制药行业的人都知道的清清楚楚,但是这么多答案我感觉没有一个是真正制药行业的人写的。

先说结论,目前在中国,你只要发现包装上有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标志的,就像下面这个图片这样的:

那效果就是跟原研等效。如果仿制药没有这个标志的,那么你心里就要打个问号了,没有这个标志的有很大概率效果不如原研,为啥会这样呢?

故事要从 2007 年被枪毙的药监局局长郑筱萸说起,这家伙是新中国首个被执行死刑的正部级干部。为啥执行死刑,因为在他管理药监局期间,药品生产批件用钱就能买到。这家伙良心真是大大的坏掉了,他以权谋私,收受贿赂,药品生产批件,关系人民大众的健康,这货居然直接卖,这就导致了当年大量的无效的药品获得了国家局的审批流通到了市场上,这也是现在许多仿制药不如原研药的根源。

那为了重塑一个良好的药品市场,国家也是不断想要改革,但是一直不瘟不火,从 2007-2015 年这段时间,制药行业依然十分不规范,数据造假比比皆是,连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报告都提到 2016 年之前 80% 以上的临床数据都存在造假,而没造假的大多数是外企,所以原研药质量好的呢,毕竟原研药大多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上市以后才进入中国市场,人家没必要还特意为了中国市场造假,砸了自己的招牌。

转折点是啥时候呢,公认的是 2015 年 “722 惨案”,史称医药大地震。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位药监局局长,毕井泉。“722” 就是出自他手,他也是 2015 年走马上任药监局局长,而在此前,他曾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可见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的决心,722 是啥我就不赘述了,反正通过 722 事件之后,制药行业是看出了国家的决心,从此不敢再造假,提交上去的药品申请文件也都撤回了。

药企们、医院们是不敢造假了,新提交过来的药品都按照严格的要求审批,但是市场上已经存在了太多了没有效果的药物,这怎么办呢?2016 年开始,开启了对于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叫一致性评价,所谓一致性就是仿制药与原研药的一致性。对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会在包装上印上前文所说的那个标志,所以说,只要有那个标志的,都是效果与原研等效的药物。

截止到目前,一致性评价仍然在进行中,在一致性评价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又推出了国家集中采购的政策,大大降低了药物价格。

如今,一致性评价与集采都已经成为常态化的工作,制药行业的人已经见怪不怪。

对于老百姓来说,记住,只要有一致性评价标志的,价格再低都是没问题的,因为那低价是国家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打下来的。

本文主要做科普,很多细节没有展开,比如 722 大地震的过程,以及集采的细节,都贼有意思,如果大家感兴趣(点赞多),我会酌情再添加内容的。


修改说明:评论区有许多觉得一模一样这个词扎眼,故替换

太阳城索拉利斯​

如何判断一个工厂排放的污水是否达到排放标准?

最好的做法,执法部门在不告知厂方的前提下,不定期派人去排污口取水样标本检测。

次一等的做法,执法部门每个月定期去工厂的排污口取水样标本检测。

然而,目前 “集采药” 的做法是:执法部门打电话给厂方,让工厂明天送两桶污水来,我们要做检测。

去你的世界

那就聊一下选择药物的技巧。什么是 85 分以上的药而什么是不及格的药呢?

最重要的就是要区分原研药和仿制药。原研药都是 85 分以上的,仿制药只有一部分能超过 60 分。

原研药指的是最初研发这款新药的那个企业生产的药。比如盐酸二甲双胍,这是化学成分名,原研药的商品名叫作 “格华止”,研发的药企是默克制药。

每款新药都有 20 年的专利保护期,从开卖到专利过期,一款药大约能卖 15 年或者更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只能这一家药销售卖。等超过专利期之后,其他药企就可以生产销售了。而这些其他药企在专利过期之后生产的药,就叫作仿制药。

因为药物分子大都是小分子,在原研药上市开卖的第一天,药企就通过药物说明书把药物的化学式和化学结构图公布了,所以只要其他药企肯琢磨,就有十多年的时间供它仿制。连次一级的药企大都也能合成出同类分子,然后再制作出最终的胶囊或者片剂。这就是仿制药。

当专利期过了以后,因为多家药企都在仿制,所以仿制药的价格会低很多,有时候只有当初原研药的 1/15。当然,等专利期一过,原研药受到仿制药的冲击,本身也会大幅降价,只不过没有仿制药那么便宜罢了。

你说,既然有效成分都一样,为什么一个 85 分以上,另一个普遍不及格呢?

这就是现状。这和作业是抄的,最后能懂多少就不一定了大致类似。有一本书你可以看看,叫作《仿制药的真相》。它是之前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厂商——印度的兰博西(Ranbaxy)——的高管爆料的,后来《财富》杂志的记者经历了 10 年的调查写出的这本书,最终掀翻了这家药企。

这家药企生产的仿制药,每年仅仅在美国就有 30 亿美元的订单,而且它还是给世界卫生组织非洲艾滋病防治计划供药的公司,定期还有 FDA 巡视员检查。实际上,能进入美国市场,就已经通过了最严格的审核。世界上的药厂,除了欧洲和美国的原研药厂之外,再往下排就是一众印度的仿制药公司了,这家公司在印度的药厂中水准是排第一的。

但实际上,他们是怎么对待仿制药的呢?

他们提交给 FDA 的关于他们的仿制药和当初的原研药的药效是不是相符的报告,大约只有一半是和实际药品相符的,另外一半的药物报告全都是编造数据编出来的。这还是供给美国的。供给南美、非洲、中国,包括他们印度自己的仿制药,已经不存在有多少比例和原研药一样了,而是 100% 的全都是编造的。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好奇,既然药物的有效成分都一样,编不编造数据又有什么要紧的呢?

还真的要紧。

一是药物有效成分的纯度和量够不够。提纯是一个很有讲究的过程,和药企的研发制造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提纯不够,杂质往往会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一大堆原研药没有的副作用。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叫作 “溶出曲线”,也就是药物里的有效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果有效成分不能按量、按时间长度维持在血液中,那药物就会没有疗效。所以,仿制药要尽量拟合原研药的溶出曲线,一般来说,吻合 80% 以上才算合格。

这就非常考验药企了。虽然药物的有效成分从药物上市第一天起就公布了,但是辅料,也就是保证溶出曲线是那样一条线的原料与工艺工程,原研药的企业是不会公布的,谁有能耐谁自己研发去吧。如何保证一款药在新陈代谢的时候,能维持高浓度 6 小时以上?如何保证它经过高强度的胃酸和食物的干扰,依然保持足够的吸收率?这些都是药物研发的核心实力。

于是,很多没有能力但又想卖药的药企就在这个环节编造实验报告,把原研药的溶出曲线稍微改改就提交审核。即便在 FDA 如此严格的审核下,依然可以钻空子。而且在生产仿制药的企业里,那个印度药厂已经是全球一线水平了。所以,其他仿制药厂出产的产品水准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 85 分以上的药物的原因。比如说二甲双胍,我个人建议,最好就认准格华止。

下面的问题自然就是,我怎么知道它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呢?

有一个正确率高达 99% 的方法给你参考:只要不是美国和欧洲药企参与生产的,就是仿制药。一般来说,出自全球前 10 大、前 20 大药企的,基本都是原研药。这些大药企长期以来都聚焦于新药领域,是不屑于生产仿制药的,只有水平差很多的企业才会去竞争仿制药市场。

比如在中国,格华止是上海施贵宝生产的,开瑞坦是上海拜耳生产的,这些和欧美大药厂合资生产的也都是原研药。之所以合资,其实和外国车企在中国卖车是一样的,必须给它们设立门槛,通过合资药厂生产出来。

当然,在有些情况下,选择标准也可以继续放宽,选仿制药也不会出大问题。

比如,你可以参考仿制药对应的原研药的说明书。如果说明书里写,“有效成分的浓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在 2 小时之内”,那这时候,仿制药的效果就不会损失太多。

还有,如果说明书里没有注明是餐前吃还是餐后吃,也就是什么时候吃都行的,或者药物是以溶解度比较高的化学形式出现的,比如 “盐酸某某片”,选择仿制药也问题不大。因为说明书里这些内容其实都表明,这个药的药效并不强烈依赖于辅料的设计,只要有效成分纯度高、量足够,原研药和仿制药的效果就是大同小异的。

而与此相对,那些要求有效成分缓慢均匀释放的药物,比如有些名字里都带有 “某某缓释胶囊” 的,还是优先选择原研药比较好。

当然,这些查询的动作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有时候我们吃了药却不管用,就可以看看是不是这方面出了问题。

另外最近常有朋友感冒,是可以吃普通的感冒药缓解头痛和低烧。

但是,只要你看过上面的内容,就多少会生出一个偏好——不想选择这种名称是 “伤风胶囊” 的,觉得还是换一个感冒药更好,比如泰诺、康泰克之类的。

因为这个药名里出现了症状,而且还是古代医学表述方法的症状。真要较起真来,在更严格的审核标准里,这就是不及格的标志。虽然这些药吃完也许真有点儿效果,但其实大都是打着古代医学的幌子,偷加了对乙酰氨基酚这种成分的四不像药。所以,还是吃 85 分以上的药才更加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