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mp.weixin.qq.com
教材无用?
理解知识 = 掌握知识?
一、教材无用?
历来有所谓院校教育与师承等传统教育之争。相信只要是中医学子,在现在或不远的将来总会听到这样一个声音,就是教材编的垃圾,医学生学习教材最后只能变成比垃圾还垃圾,变成医疗废物。现实是否如此呢?往往批评教材的人都会有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教材不符合临床实际,临床上没有按照教材长的病人,一个是教材分证型、分条目没有意义,知其要者应该一言而终,只要把握阴阳、明晰气化、调理脏腑经络就可以,根本不用辨证或者辨病,认为那都是最低端。可事实是这样嘛?如果空谈气化、时空、脏腑经络,套了几个病案就显得自己是学术顶点,目空一切,把现在的教育教学批的一无是处,我觉得是不可取的。因为有些时候,中医取得所谓的效果是很容易的,我常和同学开玩笑,咱们把中药书上每一章前几个药都列出来,打在一张 A4 纸上,来个病人咱也不问了,就让病人踩一脚,鞋印子粘上的药咱们就给他开,至少有一半患者有疗效,并且还夸你是神医。
我刚上大学时,我爷爷只和我说过两句与中医学习相关的话,一句是没事别瞎吃药,一句就是好好看教材。刚开始我也不理解,觉得教材确实枯燥乏味,不如看医论医话医案,一波三折,用药如排兵布阵,述理如破案分析,看似更实用更贴合临床实际,这也就是有很多同学都被迷惑住,而忽视教材重要性的原因。但我爷爷肯定不会骗我,因为他是先和他父亲学的中医,后来又去辽宁中医学院插班,既有最真切的师承教育——家传,也接受过大学系统教育。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中医学子,现在面对中医就是一张白纸,要想中医这张画画的好,最重要是开始的构图、轮廓、框架打的好不好。而这个框架怎么建,仅靠医论医话、一家之言、某个学说是很难建起来的。在中医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诸多学术流派,他们都有各自的专长或特色。如果我们在刚开始学中医时,舍弃教材,只对某个流派感兴趣,那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会在我们心里根深蒂固,再想跳出来去掌握其他流派的经验就很难了,因为我们的中医框架就是由最初学习的流派构建的,想学习其他流派,那必然要把这个根基推倒重建,大家可以想象难度之大,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教材的原因。
因为教材往往是朴素的、相对一碗水端平的,能写进教材的内容都是被历代医家或者说绝大多数医家所认可的,是一个相对中正平和的思维体系,在以教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中医思维框架时,就不容易对任何一个学术流派产生过分的偏见,那么在后续学习其他医家思想或经验时就不会产生主观排斥,更能把其他医家的经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教材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我们拿着它去看病,而在于在我们学习中医的一张白纸上,勾勒出一个对整个中医的初步的、粗浅的认识框架,方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填充、甚至翻新这个框架,直到真正形成自己的中医思维。
二、理解知识 = 掌握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尽可能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好在我爷爷退休后于家中开诊,有便利条件,我自大二上学期期末后,即于家中义诊,寒暑凡十载,未曾间断,于总结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实践,于实践中思悟,于思悟中再行总结,最后再反哺于临床实践。谈到临床经历,我觉得最需要说的,就是避免眼高手低,要明白理解与掌握的区别,知道自己理解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因为中医是特别朴素的,很多知识都是容易理解的。我之前觉得,知识重在理解,理解就可以,理解就等于掌握。直到我大二开始义诊时,我才意识到,完全不是这样,理解真的不等于掌握。我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常常在开方或者结束一天门诊进行回顾时,才想到某些病人有些重要的、直接指导辨证处方的信息没有问到,某人用某方更合适,但自己却没想到。实际这些知识我都理解了,甚至是背过,可实际应用时总是差强人意。
当然,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我背的不认真,只要背熟了就一定能掌握,但并非如此,我在大二上学期已经把伤寒、金匮背的滚瓜烂熟,不仅仅是本经,中药学教材里每一个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我前前后后抄了 7 遍,能准确说出教材上任何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我那版方剂书 207 首方歌,我反复背诵了至少 300 遍。可为什么还会出现自己理解、背诵过的知识,没有办法淋漓尽致的应用呢?
归根结底,就在于这些知识我没有完全掌握,我虽然理解甚至是记住了,但他们并没有成为我自己的知识,并没有融入到我自己的中医思维中,只是作为白纸上的一小个图案,孤零零的躺在整个画框之外,那自然无法灵活运用。
那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真正掌握了呢?我个人有一个小办法,很简单,只要 “合上书” 就可以。就比如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的心,只看这个的标题,自己能不能想到这个章节都有哪些大的知识点,这些大的知识点又由哪些小知识点组成。再之后,看五脏,五脏由哪几脏组成,每一脏又有什么知识点,再之后逐渐扩大到整本书,把整本书都合上,自己能不能想到已经学过的内容都有哪些章节,不同章节又有哪些知识点。如果不能完全想起来,那证明还没有掌握。刚学完能做到合上书,一年之后呢?所以也需要不断复习和巩固,不断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里,这点在后续学习历代医家经验时候尤为重要,这样在需要时才能得心应手,才能算是真正掌握。
三、多学多问,但也需要学会甄别
受限于毕业要求以及科研、规培等方面的课业压力,中医学子的年级往往与对中医的学习热情成反比。对于低年级中医学子来说,绝大多数人在遇到中医学习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问直系或自己认识的师兄师姐,而他们的建议往往会成为大家最主要的参考。
但大家能接触到的师兄师姐年级相对较低,往往自己对中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能也有所偏颇,如果他们的回答是正确、或者是折中的,那还好,就怕给出一个完全错误的解答,那这个解答可能影响大家今后的中医学习之路,更有可能让大家走很多弯路,那如何避坑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要永远有质疑精神,师兄师姐说的话不一定都是错的,但一定不是全对的,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师兄师姐,没有人会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所以大家不能全盘接受,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
第二,不要神化中医,确实没有任何一个病是中医不能治的,但不代表任何一个病采取中医治疗都是最佳的,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而置病人生死于不顾。大家今后一定会听到有师兄师姐说自己疗效神奇、覆杯而愈,肿瘤血液病治起来不在话下。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分享知识的行为是很好的,但是大家也要学会甄别。因为有些人可能是所谓的 “朋友圈神医”,他们可能会出于其他目的而吸引大家的关注。用一个特别玄学的理论去蜻蜓点水的阐释自己的观点,甚至于用中医症状的改变去评价西医疾病的疗效,更有甚者会曲解西医检查结果,当然还有掺杂其他利益者。还有一类人每逢处方必用贵重药,也有疗效,但大家要知道治病如开锁,金钥匙能打开、塑料钥匙也能打开,用锤子砸也能打开。所以大家学习这类相关经验时,就要多斟酌,多思考。因为中医是朴素的、实实在在的,不是玄之又玄、虚无缥缈的。
END
**点击关注!**
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