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www.zhihu.com
Thoughts Memo
不太谦虚地说,除了我,整个知乎应该没有答主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这也反映了关于学习的谬误流毒甚广。很多人理所应当地认为:学习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篇文章将告诉你,他们完全是错的。
在正文开始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这篇回答的理论来源,同时也是我们汉化组的翻译内容的作者之一——Piotr Wozniak[1] 博士:
Wozniak 来自波兰,在学习与记忆领域是名副其实的超级专家。40 年来他专心于学习和记忆的研究,不断优化自己创建的学习软件 Supermemo,同时写下了许多在学习领域的所思所想。
如果 Wozniak 看到这个提问,他估计会气到高血压。「如何把学习变成快乐?」这个提问本身就蕴含着一条逻辑:「学习本身并不快乐」。在这里引用 Wozniak 博士的原话:
「好的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没有快乐就没有好的学习」[2]
「学习就和做爱一样爽」[3]
我知道,许多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那么为什么我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接下来的文章将会从学习快乐的生理机制,引起学习不快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科普,较为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
人类的大脑天生渴望学习
来看这两句话:
一:晚上吃番茄炒鸡蛋行吗?好嘞!
二:真没想到,一碗普普通通的番茄炒鸡蛋竟然吃出了上古神兽螭吻!
请问各位读者: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哪一句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想都不用想,一定是第二句。第一句话是没劲的家常对话,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而第二句话,在平淡的叙述中突出「上古神兽螭吻」这一未知,让人想读下去,看看这吃出来的上古神兽到底是何方神圣。
第一句话,没劲就没劲在太容易理解了,以至于无聊。而第二句话已知+未知的叙述可以很好地引起人的好奇心。
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大脑对于一切所学知识都会有类似反应:
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神经影像显示前海马对视觉信息熵有反应,腹侧纹状体也有类似的发现。这意味着人类的大脑会对「熵」作出反应,从而判断是否有学习机会。
第一句话的「熵」太低,大脑识别到这句话中的「番茄」「鸡蛋」「炒饭」「晚餐」都是已知,而没有未知。但,大脑的奖励中枢恰恰需要未知来激活。而读第二句话时,我们的大脑识别到了 “螭吻” 这一未知的神兽,从而激活了和产生好奇有关的机制。
不断探索未知**,**学习未知,让未知成为已知,再去探索新的未知——这是人类的本能,是刻在我们基因中生物算法的表现。人类位于自然界的顶端,其探索算法也是所有生物中最高级的。
**人类进化出了学习未知时快乐的能力,探索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探索和学习。**研究发现:
未知是学习快乐的根源。我们的大脑会自动检测未知,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很多读者在这里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未知引起学习动力,那么越多的未知就意味着更多的学习动力吗?」
并非如此。
上面的内容只能算是对于学习愉悦生理机制的简单科普,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更加关键。
是什么让学习变得不快?
我们再来对比这两句话:
一:晚上吃番茄炒鸡蛋行吗?好嘞!
二:如选择太长的时间片,时间片轮转算法便退化为 FCFS 算法,无法满足交互式用户的需求。
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起简单易懂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像是看不懂的「胡言乱语」。这也难怪,因为第二句话是我从计算机专业书里面随便找的,外行读这句话的感觉就是「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看不懂」。
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讲就是:第二句话涵盖的几乎全是「噪音」,而第一句话涵盖的全是「信息」。
说白了,**「噪音」就是我们不理解的无意义数据,和大脑中现存的知识储备没有关联。**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读者来说,第二句话中的「时间片」「时间片轮转算法」「FCFS 算法」「交互式用户」这些都是「噪音」。
与之相对的就是可以被理解的「信息」。第一句话中的「番茄」「鸡蛋」「炒饭」「晚餐」这些都是「信息」。
这里可以简单把「噪音」理解成无关联的未知,把「信息」理解成已知。
「噪音」太多而「信息」太少,会导致我们的大脑会在理解时过度简化输入:
高熵信号往往是无趣的,因为「噪音」太多,这使得大脑过滤掉了过多的知识。
丢失过多的知识,会使信号的「熵」下降,从而难以激活大脑的奖励中枢。
这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讨厌晦涩难懂的语言:因为有太多无关联的未知知识,也就是有太多「噪音」,会让大脑把大部分知识输入都给过滤掉,造成的体验就是:「看似啥都读了,实则啥都没读」。
所以,我们所学的内容要有未知,但要避免和现存知识储备没有关联的未知(无关联未知),即噪音。
要防止学习变得无趣,我们的学习材料必须要有合适的「信噪比」。过多的「噪音」会带来更多的「知识损失」,这使得输入的大量知识被大脑丢弃,不仅让我们几乎什么都学不到,还会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无趣。
上面的这些都可以抽象为一句简单的道理:所学不能太难。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想:既然学习快乐是由「未知」引起的,太多的「噪音」又会让大脑厌烦而造成过度简化,那么该如何找到既有未知,能引起兴趣,又不会让大脑厌烦的材料呢?或者说,如何找到真正的难度平衡点?
你爱的,恰恰就是最好的
一本专业领域的书籍,对于外行来说是一句话也读不懂的天书,但对于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说很容易理解。同样的材料带有的「信息熵」是相同的,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所理解到的信息量可大有区别,一些人的 “信息” 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噪音」,这是因为人和人的知识储备本就不同。这就决定了:学习材料的最佳难度是高度个性化的,不可能有同一学习材料可以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求。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其实这是一个很蠢的问题。因为,作为最智慧的物种,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一行为原则:相信人脑自己的判断 [4]:
丘脑处理的特定刺激可能会向杏仁体发送单独的信号进行感性评估,向新皮层发送单独的信号进行理性评估。
大脑处理过的所有知识片段都会立即评估其相关性、连贯性和价值。我们能立即知道这些信息是否可以理解的和有用的。当它们前后矛盾、不连贯或不相关时,我们也常常会立即注意到。
进入大脑的任何知识都会在大脑的知识评估网络中得到估值,高估值的信息会激活奖励中枢。
也就是说,大脑会自行判断哪些知识有价值,哪些知识无价值。当大脑检测到高价值信息时会向奖励中枢发送信号,使我们产生学习动力,也就是学习内驱力 [5],最终达成学习乐趣。
正如前文所说,「噪音」太多和缺乏「未知」都会被大脑判断为无趣。而既不会太容易,又不会太难的知识,既可以和大脑中的已有知识产生关联,又能激活奖励中枢,则是最合适的。
**有趣的是,最合适的学习内容,往往就是我们最爱的。**因为只有难度合适的知识才会被大脑评估为高价值并触发大脑对知识的奖励机制,让我们想学。内容越合适,我们就越想学。
其实这句话倒过来说更成立:我们越想学,意味着学习内容越合适。
我们越是偏爱某领域的知识,大脑对于这一领域知识的估值也就越高,从而形成正反馈:越学越喜欢,越喜欢越学。
同样,如果我们讨厌某一学科的知识,大脑对于这一学科的估值就会低,这又让我们更难以获得学习动机和快乐。
总的来说,最好的学习材料恰恰就是你最喜欢的。大脑会通过已知的信息,结合理性和感性,对知识做出对应的判断,从而为你选择出最合适的主题、最合适的方向、最合适的难度。
举例来说,一个消防员不需要木工干活掌握的知识,那么大脑在理性评估时对木工的知识技能估值也会很低。同样,如果一个热爱数学的人,大脑在感性评估下会对所有此学科的知识,甚至是所有和数字有关的知识「打高分」。
要产生最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惯着大脑。**换句话说,我们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大脑的兴趣,尊重大脑选择的学习难度。大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可是阻碍我们选择合适材料,享受学习乐趣的,往往不是别的,而是学校。
学校为什么是错的
Wozniak 博士深耕学习记忆领域四十年,在此期间发现的成果使他对教育的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事实上,他是传统强制学校教育的坚决反对者。他甚至写了一本书,名为**《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6]。他认为传统的强制教育应该被完全废除**。他说 [7]:
「现在的学校没有教育孩子,反而对许多孩子造成了伤害。学校本应当成为新文艺复兴或新启蒙运动的工具。然而它已经成为一种压迫的工具,剥夺了孩子们的自由和对学习的热爱。」
「教育系统的主要问题是一种千篇一律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所有的孩子都以流水线的方式接受相同的知识,而很少考虑有效学习的关键组成部分:学习内驱力。」
「我每天一觉醒来都不敢相信古老的普鲁士工厂学校模式的存在。」
Wozniak 是一位热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又拥有此领域的专家身份,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真思考他的观点。大众一般认为:学校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场所,可真的是这样吗?在 21 世纪,得益于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只需要动动指头,我们就可以在电子设备上获得任何我们想学的材料,无需学校。
许多人认为:离开了学校的管教,学生就不会主动去学习。可是,脑科学的发现早已证实了学习快乐的生理机制存在。对于史前史的研究也发现:采集狩猎时期的人类在童年玩耍时学到了大量知识,这些知识帮助他们进行成年后的复杂生活需要。此外,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学者和科学家,几乎都是凭借自身的兴趣进行学习,沉醉于所发现的真理之中。
与此相反,经历了强制教育的大多数学生都终身厌恶学习,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完全被扑灭,把「学习」当作「应付考试」的同义词,当作「痛苦」「自卑」的代名词。可以说,他们几乎完全失去了学习能力。不仅如此,学校教授知识的效率也是极低的。举例来说,大多数学生学了十年英语,词汇量不过三四千,开口说不出五句话。而许多零基础的自由学习者,在一两年的学习后反而可以流利掌握英文。
学校的最大罪过就是两个字:强制。学生们不允许学习自己喜爱的内容,不允许自由选择难度。**长期的强制会让学生厌恶所学,学生的大脑对于所有知识的估值都会降低,并进入厌恶学习的恶性循环。**这会让一个人的学习内驱力被大大压制,使他不愿意主动学习,只得被外界压力逼迫继续学下去。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学校的教育方式违背了人类大脑学习的自然机制。这使得学习从一种快乐变为一种痛苦。
儿童应学的事情,决不应该变成儿童的一种负担,也不应当当做一种任务去加在他们身上。否则他们立刻便会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喜爱那件事,或者不爱也不憎,他们对他都会感到厌恶。
——约翰 · 洛克(John Locke)[8]
后记
作为自由学习者,我深感学习本就是快乐的,可以成为一种享受,是上天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同时,我也在为无数学生的悲惨所唏嘘。
与大家一样,我也曾饱受教育系统的摧残。我本以为所有的悲剧都注定发生,无可避免。
但接触到自由学习 [9] 理念后,我意识到:对于强制教育 [10] 的批判观点并不只来源于学生的无意义抱怨,其背后拥有充足的科学理论支持。同时,我也从部分自由学习者身上找到了希望和出路。
抱着改变这一切的梦想,我决定传播我们的声音。这个账号下的文章将会持续对现存学校教育体制进行系统批判,并分享这个时代下的出路,分享自由学习、互联网学习、间隔重复 [11] 等理念。
欢迎每个人在评论区进行留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点赞可以将文章推广给更多人。当然,希望有共识的人可以关注我们后续的工作。
感谢每位读完这篇文章的人,您的阅读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尊重。
相关阅读
叶峻峣:0 目录《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你认为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叶峻峣:学校让人沾染上的 100+ 恶习
本文改编自
参考
- ^ 彼得 · 沃兹尼亚克 https://zhuanlan.zhihu.com/p/303204832
- ^ 学习的基本规律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3225977
- ^Schooled people do not understand free learning https://supermemo.guru/wiki/Schooled_people_do_not_understand_free_learning
- [1](#ref_4_0)b 学习的乐趣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9432467/answer/1578551193
- ^ 学习内驱力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990549
- ^《我永远不会送我的孩子去学校》 https://zhuanlan.zhihu.com/p/73383015
- ^1 前言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805512
- ^2 箴言 https://zhuanlan.zhihu.com/p/52990307
- ^ 自由学习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2543239
- ^ 强制学校教育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1869026
- ^ 高效学习的间隔重复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0105707
近期我有读一篇翻译后的文章,《学习的乐趣》,译者是崔家辉。
有人说,学习中的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我也不能否认。
因为在从小到大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也曾被各种大大小小的作业、考试、论文深深折磨过。
但是,内心深处,我还是一直怀着一个隐秘的愿望——我希望有人能证明给我看,学习不是只有痛苦。
我想被人这样说服:学习能令人快乐!这种快乐不是指通过艰苦学习取得好名次、奖学金之后体会到的快乐,而是指学习过程本身能够带给人的快乐。
我看了这段话,内心颇受触动。不是因为我也曾被学习的痛苦折磨的死去活来,而是因为我的经历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在我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一直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而且不是学习后的好名次带来的快乐,就是学习本身这个过程就非常快乐。
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才明白学习是真的可以成为快乐的事,需要从目标(心态)、习惯、方法三个方面相互成就,相互支撑,才能不断地获得快乐。
成功了才会有兴趣。兴趣来源于小的成就,小的成功。
1、目标(心态)
我们想干什么?首先目标得具体、清晰,比如我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只是我说的快乐,不是想干什么、干什么的放纵,而是得偿所愿的成就感。
分清楚自由和自在的区别,自由是向外的争取,所有的自由都是争取的;自在才是封闭自己,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就是自在的,“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
必须明白,学习是一种成长,成长总有痛苦,但苦过之后的轻松,才是最大的快乐,才是得偿所愿,需要 “顺人性做事、逆人性成长”。
有人说,做成一件事的三要素:假设驱动,现实为基础,符合逻辑的路径策略。
为自己想做的事,赋予一个极其重大的意义,达到自己 100% 的笃信,即使被别人打击掉了 20%,也还是 80% 的相信,随后又恢复 100% 的笃信。
读到俞敏洪在《朗读者》上朗读的文章《一堆散乱的砖头》,就把每天写一点定义捡一块砖头,希望能够造就心中的小房子,就成了第二步的习惯。
2、习惯
在《认知觉醒》中说,认知的六个层次:环境、努力、能力、选择、身份、意义。当我们有了身份的意识,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身份,就需要习惯的支撑。
习惯不过是多次重复后的最优选择,比如小孩子一哭,父母就会抱,因此想要抱他就哭,想要东西他也哭,试一试能不能成功?孩子总是在不断地挑战底线,试试怎么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
育儿就需要 “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相信《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一切成功靠积累,一直在践行。
养成了习惯,就是 “最偷懒” 的方法,每天早起利用 “非时间” 写一点或读一篇文章,也就不是什么事。
真正懂得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是活好当下的。
3、方法
当然做什么事都有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是再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才有用,不学习什么方法都没用。
做事的习惯才是 “最偷懒” 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总结出方法。
自我觉察和反思,才被称为学习的一对翅膀,有了翅膀才会飞,会飞才会学得更快。
学习不过是不断地把别人的知识,缝接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以贯之”。
为了劝孩子读书,画过一张图,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总之,要想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就要体验到成功,成功了才会有兴趣。
因为一句话 “成功了才有兴趣”,买了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不懂加入一个群,认识一帮践行写下来的朋友,躬身入局,学着做,才《认知觉醒》,觉得幸福是一种能力。
感知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就是 “学而时习之的不亦说乎?”
一件事从不了解、了解、试做、经验、倡导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取得了小的成功,小的成就,才能推动行为向下一阶段发展,所谓的兴趣来源于此。
格脑丝儿 GnosEdu让我来直接上一些相关文献资料的汇总,这些 “快乐学习法” 更加系统且有科学依据,希望大家阅读后会觉得有所帮助!
1. 寻找内在动力:
研究表明,对于我们内在动机而言,学习本身就是奖励。合适的内在动机还可以引发更深层次的学习参与和更好的学习成果 (Ryan & Deci, 2000)。
如果,你可以找到与你的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相一致的学习方向,你将获得更加愉快的学习体验 (Covington, 2000)。
2. 设定可实现的目标:
我们可以将较大的学习目标分解成较小的、可测量的小目标,这样有助于保持我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Locke & Latham, 2002)。
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要庆祝一下,这样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学习乐趣 (Bandura, 1997)。
3. 积极参与:
我们要去主动学习一些有助于学习的技巧,比如科学地记笔记、有效率的讨论和一些有效的实践应用方法,这个方法已经被证实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Prince, 2004)。
多种感官的学习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有活力并且可以激发更加有效的刺激 (Mayer, 2009)。
4. 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珍视学习的过程:
采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将每次挑战都视为改进我们学习的机会,这种思维和学习方式可以增大我们的学习乐趣,也让我们更容易坚持 (Dweck, 2006)。
我们可以将我们犯的错误重新定义为学习经验,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对学习过程更积极和有弹性的态度 (Kapur, 2016)。
5. 使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与传统的每个人都统一的学习方法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和优势定制学习策略,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Pashler et al., 2008)。
结合多媒体和技术增强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具互动性和吸引力 (Mayer, 2014)。
6. 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产生连接:
协作学习和互动可以增强动机、理解和整体学习体验 (Johnson & Johnson, 1999)。
在一个群体中学习,可以提供学习者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共同目标感 (Wenger, 1998)。
7. 注重休息和充电:
有规律的休息和体育活动有助于减少认知疲劳,提高学习效果 (Deslandes et al., 2009)。
休息和休闲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可持续的学习 (Csikszentmihalyi, 1990)。
8. 注重庆祝小目标达成和奖励等积极反馈的力量:
承认并且庆祝每一个进步,无论多小,都可以增强积极的情绪和成就感 (Locke & Latham, 2002)。
积极的强化和奖励可以培养更有内在动机和快乐的学习体验 (Deci et al., 1999)。
如果大家想知道每一个方法背后的文献具体内容,可以参看文章背后的 “参考文献”,查找具体文献。每一个方法虽然总结的简短,但是也应该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其中的建议。如果感觉有疑问可以留言。
总结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的话请点击 “赞同” 和 “关注”,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爱你们!
参考文献:
-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54-67.
-
Covington, M. V. (2000).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chools: A reconcili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1), 22-25.
-
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 35-year odysse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9), 705-717.
-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Freeman.
-
Prince, M. (2004). Does active learning work?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93(3), 223-231.
-
Mayer, R. E. (2009).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Random House.
-
Kapur, M. (2016). Examining productive failure, productive success, unproductive failure, and unproductive success in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51(2), 289-299.
-
Pashler, H., McDaniel, M., Rohrer, D., & Bjork, R. (2008). Learning styles: Concepts and evid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9(3), 105-119.
-
Mayer, R. E. (2014).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Allyn & Bacon.
-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Deslandes, R., Rivard, M. C., Chartrand, J., Trudeau, F., & Sharma, S. (2009). Aerobic exercise and stress level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and Coaching, 4(1), 41-54.
-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Harper & Row.
-
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199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6), 627-668.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