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寻渡】【随笔】8 写给学中医的新生

推荐词

近期看很多过来人的经验,收获颇多,希望新生看到这篇也能有所收获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VuxNgxQdNSXRPqkeV69Wg

正文

本文写给学中医的大一新生,也适合低年级本科生。

久未提笔,文笔不佳,同学们多担待。

“医海茫茫,希望我们能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渡口,早日领略岸上的风光”

本文共 4483 字,粗读一遍约 15min

欢迎各位来到中医药大学,祝贺各位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始一段崭新的旅程。

这个公众号叫做 “医海寻渡”,是因为建号初期我也处于有些迷茫的状态。我希望大家 “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渡口”,是说给大家,也是说给当时的我自己。

建号至今已经两年,我在北中医从大三呆到大五,了解得越来越多,许多事情都逐渐清晰了起来。正赶上最近新生入学,于是起了这个念头,想写一篇给新生看的推送,把我觉得需要后辈尽早了解的内容展示给大家。希望我能为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引导,打破信息交流的障碍,做到一位学长能做的事。

本文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目标,如何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虚度;二为方法,对于以临床大夫为目标的同学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更高效地达成这个目标,或者至少不走弯路地接近它。

这篇不短,文末还有许多链接。大一新生想全部读完并理解每一篇的主体内容,或许要以天为单位。也或许新同学们没法很容易读懂这些内容,可以收藏起来,安排出几段空闲时间,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完整地看一遍。

其一 目标

当我们处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时,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能够明确,在这个阶段我们想要什么。在这个阶段结束之后,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从事怎样的职业,达成怎样的目标。如果能够尽快明确它,之后的生活会相当充满方向感、信念感。

相比于大部分专业,中医类专业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比较强调 “热爱” 这个前提。一定有一部分同学,是由于种种机缘,发自内心地喜欢中医,主动想要了解它、学习它,因此来到了中医药大学。

这样的同学是幸运的。从某个角度看,你们在上一个阶段,即高中阶段,很优秀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大学阶段,你们只需要坚持目标,不忘初心,找到好的方法去追求它、实现它。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是能看得到的。

自然,也会有一些同学,或者是高考失利,或者是自己并无明确喜好而听从他人建议,由于各种各样的理由,并非十分期望地进入了中医类专业。这些并没有那么 “热爱” 中医的同学们,在面对医学类专业 “天打雷劈” 的压力时,没有信念感的支撑,或许会觉得更累、更不舒心。

对于这类同学,我的建议是,尽早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目标、方向感。它完全可以不是中医,完全可以相当现实,完全由你自己决定。学习学不下去就不用搞得太紧张,做不了科研就不做,不想接触患者就不做临床,想搞钱就琢磨路子,想改行就尽快改,这都没问题的。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

它不应该是你因焦虑而产生的想法,不能是 “其他同学做这个好厉害,我不能落在别人后面,我也要做这个”。它应该是由你自己内心产生的,属于你自己的,你乐意为之付出时间、金钱、精力的东西。它应该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想法,而非被动跟随所产生的 “任务”。

知乎有一位低年级的中西医专业学生,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回答了这个问题,贴在这里,希望能成为大家精神上的一剂预防针,避免进入类似的烦躁焦虑的状态:

像上面文字所说,“临床能力”、“科研双创”、“学习成绩”、“课外活动”,这是中医类专业大学生的四个发展维度。有一个反直觉的事情需要特殊强调,四个维度除了最后一个,剩下的三个维度完全没有相关性,是完全独立的三件事,“临床能力”与 “学习成绩” 尤其如此。可能有的人学习相当好,奖学金拿到手软,但治病的能力并不够;可能有的人学习相当差,甚至班级倒数,但已经能够切实地解决临床问题,治疗疾病。

在这四个维度之中,我最重视的是临床能力,因为这是我作为 “医生” 安身立命的本事;最轻视的是 “学习成绩”,因为我没有看到绩点在“竞争奖学金等荣誉与保研名额” 以外的作用,而我不需要考研,也不在乎奖学金或者什么荣誉,病人对我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荣誉。科研双创方面,我参加过一些项目,后面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些,自然放弃;课外活动,与我 “当医生” 的目标相差更远,更没必要。

上面啰嗦这么多,重点其实不在于 “我的目标如何如何”,而是在于“我有目标”。我的重点仍然是希望同学们能尽早找到自己的方向。当你们自己问自己,“我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我未来打算做什么” 的时候,你能顺畅地说出一番属于你自己的计划,或者至少能说出一些观点。

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最好能有自己的目标。

否则,等到本科毕业,发现这五年除了一张中医学本科文凭之外没啥拿得出手的东西,工作也找不到,啃老也不好意思,多难受啊。到时候再怪中医专业就业形势不好,晚了。

其二 方法

上面的部分,是写给对中医并没有多大热情的同学们。而这一部分,是写给对中医充满热情、以 “医术高明的临床大夫” 为目标的同学们。

“中医临床能力学习方法” 这部分内容,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有不少优秀的学长都在这件事上分享过许多宝贵的观点。文末我会把一些优质内容链接分享出来,推荐各位全部通读一遍。但在这之前,有一些问题需要先谈一谈,有一些现状需要直白地讲给大家。

1、仅仅跟随院校教育体系按部就班,对于临床技术的学习是不足够的

前面提过,“临床能力”与 “学习成绩” 是毫不交叉的两件事。如果你真的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大夫,那就必然要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放在学习课外知识上,包括读医书、跟师、自己实践等等。

2、理论课教材仅足以当作中医学科普级入门读物

我们的专业课,有四大基础(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中医各家学说,这些称为理论课(另外还有临床课,如内外妇儿各科)。这些教材中往往有一些错误。在初学阶段,可以不管其中的错误,通过教材对中医学稍作了解就好;但到了后面,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做取舍、扬弃,或者完全置于一旁也不为过,然后通过大量深入阅读古代医书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中医各家学说》是尤其有趣的一本教材,它可以被视为整个中医学主体内容的目录。这门课程叫做 “中医各家学说”,它在总体的课程安排中是相对受轻视的,但实际上,各家学说都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医大方脉,这门课的背后才是中医专业应该学习的主体内容。甚至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各家内容也不足够,还有许多不出名但技术相当优秀的古代医家,还有外用药,还有针灸、手法等很多东西。

3、中医学的内容相当庞杂

从技术手段来讲,中医可以分为方脉、针灸、手法等,每一种手段都相当复杂,都可以治好许多种病。不论内科病、筋骨病、皮肤病,每种手段都能治疗一部分。换个角度去看这件事,同样是一种病,比如腰疼,一部分针灸治得好,一部分手法治得好,一部分喝药治得好,一部分需要用外用药,一部分需要患者自己锻炼…… 很明显,多种手段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从理论风格来讲,中医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千奇百怪的,每一种也都能治好一些病…… 这就是中医无奈的现状,也是中医 “鱼龙混杂” 的原因。但它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这意味着中医仍有丰富的可能性,仍有发展的可能。

只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万万不能走偏。“读过教材之后深入研习各家学说”这条路,是大方脉最不容易出偏的学习路线。所谓 “知常达变”,还是要先把“常” 学到手,再去接触 “变” 的部分。

上面提到的种种手段,于个人而言,掌握得越多越好。掌握的越多,能处理的就越多,当然前提是每一项都踏实地掌握了,不能浮皮潦草浅尝辄止。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将某一手段掌握纯熟,已经很不容易了,未必非要求全。集中一点,登峰造极,也能做出成就。

猫奴山馆出品,二字闲章,“无恙”

上面三点,第一点是想告诉各位,每个收获都有其代价,没有空手套白狼、不劳而获的方法;第二点是想说,教材之外有更加丰富、有效、符合实际的内容值得学习,不要把太多精力消耗在教材上;第三点是想说,中医不止方脉一科。

凝练成一句话,“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需要单提出来讲的也就上面这些了,这三点也是相对不那么有偏见的观点。

下面分享些优质内容,它们或是展示了学习路径,或是讲述了各种见闻,或是分享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解答初学者的常见疑惑。

再次建议收藏起来,空闲时间通读一遍。

读之前需要提醒,我目前的想法是坚定地去体制外,所以我分享出来让大家看的内容会毫无疑问带有对体制内的偏见。各位现在读到了就好,不建议立刻完全相信。对体制内外的感受类似于小马过河,每个人的体验可以有很大的差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留个印象,以后有机会多观察,看各位自身体验与我分享出来的内容有哪些出入,再自己思考,最后形成自己的结论。

【随笔】5 路 在 哪 里——这篇是我自己面对迷茫时的梳理、反思

暂停一年的规培——师兄面对迷茫与矛盾的勇敢自救

规培生的第一年,卷到舍友休了学——初心不可磨灭

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中医——成中医千云竹老师的学生时代

【实操指南】中医药大学生如何学会用中医看病?——16 京华学长的热忱与学习方法

聊聊中医学生的那些事儿(11000 字)——湖中医 17 级学长对初学者困惑的建议。相当细致,很能引起共鸣

中医生毕业后的何去何从——理淳师兄讲见闻,“小清华” 中山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的无奈

如今 “中医” 在体制内外的差异——理淳师兄的学习经历简述、体制内外见闻

学习次第——13 岐黄学长的学习路径

体制外行动指南——13 岐黄学长的分析与选择,相当细致

历代医书评按(中医学读书推荐,心得分享)——包永生老师,中医学大方脉一门的王道法。内容太多,初学者不必精读,只要一句一句从上看到下,感受一下包老师的积累,感受一下什么叫 “博学多识”,感受一下最中正稳妥的学习方法,这就够了。这位是在大方脉“集中一点,登峰造极” 的前辈

写过的医案汇总——陶生一,目前我视野内最接近中医学全貌的展示。方脉,针灸,手法,经典,验方,西药,中药鉴别,在 “医” 字几乎无所不包。大多人有一科相当优秀就不容易了,而这位是在每一门都能做到相当优秀的奇才

【随笔】7 医术类专业型公众号推荐——这篇是我整理的医术类专业型公众号推荐,其中大一新生勉强能够粗读一遍的内容我几乎都放出来了,就是上面几篇超链接。还有一些内容由于专业性太强,不适合给大一新生看,就先放在这里。

最后需要提醒各位,以上的公众号文章分享,只是在分享学习方法和路径。读公众号只能增长见闻、提高认知,并不是在学习,也千万不要尝试通过读随笔杂谈类公众号文章代替学习。想把知识学到自己身上,需要翻过一张一张纸、走过一步一步路、开出一张一张方子、扎过一根一根针、按过一个一个人。这样一点一点磨练出来的,才能叫功夫,才能化为己用。

有些喜欢篮球的人会去 B 站看精彩对抗集锦,遂有 “人在床上躺,球技心中涨” 之调侃。但调侃只是调侃,真想涨球还是得去球场干才行。

在黑暗中传递光明(doge)

对于大一新生,我有自信,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提前对未来将要面对的一些东西有超过平均水平的了解;如果你恰好热爱中医,那么你能从这篇文章获得更多东西,我也能幸运地达成自己的愿望,从优秀前辈手中接过一捧火,把它继续传递给上进的后辈,帮后来者 “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渡口,早日领略岸上的风光”。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又是一篇没有技术含量的随笔…… 需要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