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儿科学时,首次接触了变蒸理论,但当时觉得很是玄乎,简单和老师讨论了一下就搁置了,最近翻看《脉经》再次发现这一学说,恰巧这本沈炎南版《脉经校注》又指出了变蒸学说的理论变迁,摘录相关原文如下,各家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首先是首提“变蒸”理论的《脉经》
《脉经·卷九·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 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哯者,脉乱无苦也。
- ——小儿变蒸之说,始于王叔和,隋唐以后,不少医术如《病源》、《千金方》、《外台》、《小儿药证直诀》等,沿袭此说,相演益繁,认为这是小儿在两周岁内必须经过的正常生理发育过程,所谓变,就是变其情智,发其聪明,所谓蒸,就是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不为病态。但也有不少医家如张景岳、陈复正等认为变蒸是一种病态,若保护得宜,小儿在身体发育和智慧增长过程中,不一定出现论中所描述的变蒸证候。后世医家多倾向于张景岳观点,因此,变蒸学说,尚待进一步研究
《脉经校注》沈炎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71465
下面是张景岳的反对观点,缺乏临床经验,暂不讨论谁对谁错。但基于“越简单的越接近真相”这一经验,现在我比较认同张景岳的观点。《脉经》、《病源》这一派实在太复杂了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变蒸三六》
- 巢氏云: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钱仲阳曰:变者易也。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脏腑之神志,自内而长,自下而上。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蒸,即觉情志有异于前,何也?长生意志脏腑故也。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盖人有三六五骨节,以应天数,内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共有三百二十数,自下生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而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亦曰一蒸。凡一周遍,乃生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志;六十四日二变一蒸,生膀胱。九六日三变,生心喜;一二八日四变二蒸,生小肠。一六五日五变,生肝哭;一九二日六变三蒸,生胆。二二四日七变,生肺声;二五六日八变四蒸,生大肠。二八八日九变,生脾;三百二十日十变五蒸,生胃,此所谓小蒸毕也。又手厥阴经为脏,手少阳经三焦为腑,此一脏一腑俱无状,故不变不蒸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为一大蒸,计三八四日,又六十四日为二大蒸,计四百四十八日,又六十四日为三大蒸,计五百一十二日,至五百七六日变蒸既毕,儿乃成人也。变者,生五脏也;蒸者,养六腑也。每经一变一蒸,情态即异,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数,或汗或吐,或烦啼躁渴。轻者五日解,重者七八日解,其候与伤寒相似。其治法,平和者微表之,实热微利之,用紫霜丸、黑散子,柴胡散。有寒无热,并吐泻不乳多啼者,当归散、调气散主之。
- 薛立斋曰:《全婴方论》云: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变者上气,蒸者发热也。轻则体热虚惊,耳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则寒热脉乱,腹痛啼叫,不能乳食,食即吐,五日方愈。古方以黑散子、紫霜丸主之。窃谓此证,小儿所不免者,虽勿药可也。况前药乃属峻厉,非惟脏腑不能胜,抑且反伤气血,慎之慎之!余尝见一小儿,至二变发热有痰,投以抱龙丸一粒,卒至不救,观此可验矣。若不热不惊,略无证候而暗变者,盖受胎气壮实故也。
- 景岳曰:小儿变蒸之说,古所无也,西晋王叔和始一言之,继自隋唐巢氏以来,则日相传演,其说益繁。然以余观之,则似有未必然者,何也?盖儿胎月足离怀,气质虽未成实,而脏腑已皆完备。及既生之后,凡长养之机,则如月如苗,一息不容有间,百骸齐到,自当时异而日不同,岂复有此先彼后,如一变生肾,二变生膀胱,及每变必三十二日之理乎?又如小儿之病与不病,余所见所治者,盖亦不少,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又见保护得宜,而自生至长,毫无疾痛者不少,抑又何也?虽有暗变之说,终亦不能信然。余恐临证者有执迷之误,故道其愚昧若此,及如前薛氏之戒,皆不可不察也,明达者以为然否?
《景岳全书》张介宾、李继明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5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