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词
怎么做与为什么
@龙息堂 曾经多次总结方法,这次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
本方法吸收了煎药师傅的专业经验,并且对煎药流程进行了优化,优势在于:
-
最大化提取中药成分,保证疗效;
-
精准掌控每一步,轻松搞定煎药;
-
每付药煎好后,可以喝2天,喝中药的成本,直接减半。
本文在讲解煎药方法之余,还会解释每个操作背后的原理,可谓“手把手”级别的攻略。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s6U3xkSr6Ri7wVWIWmi5w
主要内容
前言
本方法吸收了煎药师傅的专业经验,并且对煎药流程进行了优化,优势在于:
-
最大化提取中药成分,保证疗效;
-
精准掌控每一步,轻松搞定煎药;
-
每付药煎好后,可以喝 2 天,喝中药的成本,直接减半。
本文在讲解煎药方法之余,还会解释每个操作背后的原理,可谓 “手把手” 级别的攻略。
一、准备阶段
在煎药前,推荐您准备如下工具:
- 火力驱动的陶制药壶,或电力驱动的玻璃药壶,容量需在 2000ml 以上;
陶制药壶
O****R
玻璃药壶
- 一台量程 2000 克以上的厨房电子秤,5000 克最佳;
- 一瓶可密封的液体容器,容量在 1000ml 左右,材料以玻璃为佳;
- 一个漏斗;
- 一包食品级无纺布过滤袋,用于除去药渣(非必需);
二、实施阶段
1. 将中药倒入容器中,并将电子秤归零;
2. 加入冷水,水量 = 药品总体积 + 600ml,浸泡 30~60 分钟。
分解步骤一:先加入一部分水,使液面刚好没过中药。
分解步骤二:将电子秤归零,继续加入 600ml 冷水。
数学水平比较好的朋友,可以省略 “归零” 这一步,直接将水加到既定重量。
Q:为什么要用电子秤?
A:因为 99% 的家用液体容器,上面的刻度都不!准!确!想要精确称量,还是要相信牛顿。
Q:为什么要先让液面没过中药?
A:因为中药在煎煮的过程中会吸水,不同药方的中药,体积不同,吸水量也不同,因此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加水量。
先让液面没过中药,这部分水供中药敞开了吸——后续的 600ml,才是我们最终能喝到的。
Q:药品净度不够怎么办?
A:如果浮土实在非常多,可以在浸泡前,先淘洗 1 遍(注意避免细小中药被水冲走),再用上述方法加水。不要淘洗太多遍,1 遍就够了,如果只是稍微有点杂质,其实可以不淘洗。
Q:浸泡中药,用什么水比较好?
A:浸泡中药的水,将直接用于煎煮,建议用水质较好的水,不建议自来水。
Q:如果中药特别多,仅仅让液面没过中药,就已经几乎达到容量极限,怎么办?
A:如果为了让液面没过中药,已经加入了 1400ml 以上的水,那么不用继续加水;如果尚未达到 1400ml,那么总水量加到 1400ml 即可。
3. 第一次煎煮:浸泡 30~60 分钟后,开火煎煮。沸腾后,文火慢煎 30~45 分钟,过程中可搅拌 1~2 次。
(1)如果方中有 “先煎” 药物,无须单独“先煎”,所有中药同煎即可。
(2)如果方中有 “后下” 药物,一定要先关火,才可将其加入群药,轻柔搅拌入汤液中,借壶中余热,焖泡 15~30 分钟。
最终,可倒出 400~500ml 中药汤液。
Q:为什么不用 “先煎”?
A:因为中药整体的煎煮时间,已经达到了 “先煎药” 的需求。另外,咱们在正规渠道能买到的中药,并不存在 “久煎减毒” 的需求,制附子、制乌头等药,在饮片出厂前,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药性和毒性都所剩无几。
Q:为什么要先关火,再 “后下”?
A:一般的中药袋上,都会说关火前 15 分钟投入 “后下药”。大家可以试一试,薄荷煮 15 分钟,已经什么都不剩了。
煮的时候 “哇,好香好香”,是香,本来要喝进嘴的,都挥发到空气里了。因此,真正要 “后下” 的中药,最好就不能见火,用余热焖出它的有效成分,是最好的。
至于 “后下药” 所含的热稳定性或非挥发性成分,完全可以在第二次煎煮的时候充分提取。
**4. 第二次煎煮:汤液倒出后,趁壶中余热尚在,再加入 600ml 冷水,继续煎煮,沸腾后,文火慢煎 45 分钟,过程中可搅拌 1~**2 次。
Q:如果 600ml 的水,尚不足以浸没中药,怎么办?
A:倘若中药的裸露部分不足 2cm,则不用额外加水,在煎煮时,将中药搅动 1-2 次即可;倘若中药的裸露部分超过 2cm,则继续加水,直到中药的裸露部分不超过 2cm。
关火后,又可倒出 400~500ml 中药汤液。
5. 将两次煎出的中药汤液,借助 “食品级无纺布过滤袋” 及“漏斗”倒入密封容器中,降至室温后,冷藏备用(无纺布过滤袋用于过滤药渣,非必需)。
Q:一般说法是 “一付药煎出 400ml,分 2 次服用”,为什么咱们两次的煎出量合在一起,达到了 800~1000ml 之多?
A:首先,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当加水浸没中药后,如果想把药壶中的水,再浓缩至 200ml,需要煮非常久,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有效成分会被中药重新吸附,造成了浪费;
其次,按照 “尊古” 的原则,我们会发现《伤寒论》就有煮出很多的实例,以桂枝汤为例,“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将《伤寒论》的一升,换算成现在的 200ml,可以看到,张仲景在煮桂枝汤的时候,单次也煮出了 600ml 之多,够患者服用 3 次;
事实上,即使是煎出了 800~1000ml,依然是比医院代煎出的要浓些,最终的结果便是,花 1 天的钱,喝 2 天的药——这也是我推荐患者自己煎药的原因。
Q:为什么强调 “密封容器”?
A:首先,密封容器可以防止汤液中的 H₂O 及其他成分挥发,并具有保持汤液清洁、防止微生物侵入的作用;其次,密封容器可以平放,更容易收纳。
三、服药阶段
- 大部分中药,每天早 9-11 点服用一次,下午 3 点前服用一次,每次 200-250ml。这两个时间段阳气最足,药力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特殊情况,请遵医嘱。
-
晚上 8 点后尽量不要喝太多水,影响睡眠质量,具体可参考这一篇:今天开始养生,如何作息最健康?。
-
服药应与三餐避开,相隔 1 小时以上最好,最短需要相隔 30min。
四、一些絮叨
-
如果方中有薄荷醇、丹皮酚等挥发性物质,建议在第一次煎煮后,随即倒入密封容器中,减少挥发。
-
本中药煎服法,需要人工操作的时间很短,但算上浸泡、煎煮时间,每次煎药大约需要 2 小时,可供服用 2 天。
-
如果追求最、最、最方便,推荐电力驱动的玻璃药壶,可以观察液平面,沸腾后无需手动调小火力,定好时间它还会自动关,中药煎好后,清洗起来也方便。
-
中药汤液从冰箱里拿出之后,不能直接喝,要先加热,微波炉就行,高火 1-2 分钟。
-
其余烊化、冲服之类的服药方法,按照中药包装上说明操作即可,实在不行就百度,这些按照常规操作即可。
五、总结
本煎药方法,与既往相比,有三处特别:
-
水量精确化,避免了 “加 4 碗水,煮出 1 碗水” 之类的神奇表述;
-
指出了后下药物不能见火,用壶中汤液的余热焖泡即可;
-
最终煎出的中药汤液,不必拘泥于 400ml,也不用一天喝完。煎出 800-1000ml,分两天喝,刚刚好。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未来煎中药时,更加游刃有余——用对方法,煎药真的很简单。
下一期,我们会针对感冒之类的小毛病,分享一些实用的中药通治方,供大家提前准备,有备无患。
期待您的
分享
点赞
评论
养生必看
— 宜养生 忌熬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