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人参今安在

由于气候适应能力的不同,上党人参与党参的命运便各不相同。

有人说,上党人参是具有贵族血统的人参,而党参则是平民化的,它世世代代生长在这块容易爆发战争与革命的土地上。

长治地区古称上党,“居太行之巅,地势最高,与天为党”,秦置此地为上党郡,唐改上党郡为潞州。党参因原产地在上党而得名,名满天下。然而,由于适应能力的不同,上党人参与党参的命运便各不相同。贵族血统的人参渐行渐远,平民化的党参,在这块土地上代代传承。人们不知道上党也曾经是人参的故乡,只是因为它消失在久远的历史里,人们便认为党参是 “上党人参” 的简称。然而,此参非彼参。

人参作为贡品至少可追溯到唐玄宗时期,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养颜秘诀其中一条就是吃荔枝、服人参。上党人参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是从宋代开始的。距长治西 15 千米的长子县鲍店镇的药材会就起缘于人参。

那么,上党人参会不会就是党参呢?参属多年生桔梗科草本植物,有白色乳汁,叶对生,呈卵形,花冠阔钟状。党参根长圆柱形,与人参类似,但分枝较少,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血生津。从医药效能上看,二者功用相近,但人参补元气,党参补中气。由此看出上党人参与党参真不是一回事。

那么,既然不是一回事,党参我们寻常见,上党人参又在哪儿?遗憾之极,它成了 “绝代佳人”。

明代文学家栗应宏在《紫团山游记》中写道 “古有参园,今已垦为田亩久矣。” 至少在公元 1500 年前后,上党人参已经绝迹。

那么,宋徽宗政和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壶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在政和年之前的崇宁年间和之后的宣和末年,西夏扰宋和宋金战乱曾殃及这里。同时,政和年间的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此时的宋徽宗开始崇尚道教。这期间铸造业发达,寺钟、钱币盛行,并且建官窑、仿铸青铜器。发达的铸造业,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砍伐森林便成为必然,这可能是人参遂绝的原因之一。 战争与兵火是上党人参遭受破坏最主要的原因。翻阅《壶关县志》收录的紫团山附近的碑文里,屡屡提到 “兵火” 二字。明代学者周一梧也曾在紫团山一带勘查考辨后认为,离参园咫尺之遥的慈云院被毁的原因“乃宫殿皆委于兵燹 ”。火灾正是上党人参灭绝的真正原因。

火灾又是怎样使人参彻底灭绝的呢?还得从人参的生长环境说起。人参,喜阴湿冷凉气候。过去的紫团山是一片浓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椴树、漆树等高大的乔木。这些树都是夏绿阔叶植物,树干粗大,枝繁叶茂。这里的空气湿度恰到好处,不燥不潮,冷暖适宜,气候温和。此外,周而复始的落叶还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涵养了水土。大火使紫团山的生态平衡遭到了彻底破坏,昼夜温差增大,湿度减小,近地面空气越来越干燥,地面径流增加,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土壤中的养分也随之流走。大火之后,树木化为灰烬,生灵被迫迁徙。高大的乔木丛毁了,人参赖以庇荫的遮挡没有了,所喜的阴湿冷凉气候没有了,所需的土壤中的水分、养分没有了,上党人参从此灭绝。

而党参适应性较强,喜温和凉爽气候。《中国中药资源志要》和《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等文献记载:党参适宜 1600 米 - 2000 米、土壤湿度 13%-17%,年平均气温 6.5℃-7℃,日照时数 1800 小时 - 1900 小时,年降水量 360 毫米 - 390 毫米的温凉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生长。长治地区的壶关、平顺及邻地晋城陵川,有很多山区的气候条件与此相似,潞党参便代代相传,得以延续,适者生存法则决定了二者不同的命运**。(程玉斌 杨红峰)**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 年 6 月 10 日三版 责任编辑:张林)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www.cma.gov.cn